A. | ①② | B. | ①③ | C. | ②③ | D. | ①②③ |
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研究着: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②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③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④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⑤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⑥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解答 解:①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含P,①错误;
②噬菌体的DNA用32P标记,但离心后却发现上清液中也检测到放射性,原因可能是有部分噬菌体未侵染成功,离心后出现在上清液中,②正确;
③噬菌体的DNA用32P标记,但离心后却发现上清液中也检测到放射性,原因可能是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③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结合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过程图,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注入细菌中;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明确图示实验只能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图中的S代表无机盐离子,M代表载体蛋白 | |
B. | 这种物质的跨膜方式可能是胞吞,因为有能量的参与 | |
C. | 可能膜外是低浓度,膜内是高浓度 | |
D. | 图中M的移动方式是错误的,它应是固定不变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母亲患病,其儿子必定患病 | B. | 男性患者的女儿全部发病 | ||
C. | 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个患者 | D. | 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固定CO2的酶存在于类囊体薄膜上 | |
B. | 在有光和无光条件下都能进行水的分解 | |
C. | 叶绿体中色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光能,其中只有叶绿素a可以被活化 | |
D. | 光合作用将光能最终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