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正当中国各界激烈争论转基因水稻安全问题之际,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郊外的一片稻田里,一种被称为“金色大米”的转基因水稻已经悄然收获.这种转基因大米可以帮助人们补充每天必需的维生素A.由于含有可以生成维生素A的β-胡萝卜素.它呈现金黄色泽,故称“金色大米”.(摘自20l0年4月<新世纪>周刊)“金色大米”的培育流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已知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  GATCC-,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 GATC-).

(1)图中a、b所示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是
 
,培育“金色大米”的基因工程操作四步曲中,其核心是
 
.图中c称作
 
,它的构成除了复制原点、目的基因外,还必须有
 
 
 
等.
(2)据图分析,在构建c的过程中,目的基因用
 
(限制酶Ⅰ或限制酶Ⅱ)进行了切割.检验重组载体导入能否成功需要利用
 
作为标记基因.
(3)过程e运用了细胞工程中的
 
技术,该技术的理论依据是
 
;在该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关键步骤是利用含有一定营养和激素的培养基诱导植物细胞进行
 
 

(4)若希望该转基因水稻生产的“金色大米”含维生素A含量更高、效果更好,则需要通过
 
工程手段对合成维生素A的相关目的基因进行设计.该工程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程,目前成功的例子不多,主要原因是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蛋白质工程,植物培养的条件及过程
专题:
分析:分析图解:图中a表示转录过程,b表示利用mRNA进行逆转录合成目的基因,c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d表示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e是水稻细胞进行植物的组织培养并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植株.
目的基因的两侧分别有-GGATCC-、-GATC-两种序列,根据两种酶的酶切位点,限制酶Ⅰ只能切割左侧的序列,而限制酶Ⅱ可以切割两侧的序列.
解答: 解:(1)图中a表示转录过程,b表示逆转录,因此可以看出图中a、b所示表示通过逆转录法获得目的基因.基因工程操作四步曲中的核心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图中c称作基因表达载体(或重组质粒,重组DNA分子),它的构成除了复制原点、目的基因外,还必须有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等.
(2)据图分析,目的基因的两侧有-GGATCC-、-GATC-两种序列,由于酶I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一G↓GATCC一酶II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一↓GATC-,因此只能选择限制酶Ⅱ获取目的基因.图中可以看出目的基因插入到基因Ⅱ中,因此检验重组载体导入能否成功,需要利用基因I作为标记基因.
(3)过程e将水稻细胞培养成完整植株运用了细胞工程中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该技术的理论依据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在该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关键步骤是利用含有一定营养和激素的培养基诱导植物细胞进行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形成植株.
(4)若希望该转基因水稻生产的“金色大米”含维生素A含量更高、效果更好,则需要通过蛋白质工程手段对合成维生素A的相关目的基因进行设计.该工程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程,因为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十分复杂,目前对很多蛋白质的高级结构还不了解,所以目前成功的例子不多.
故答案为:
(1)反转录法(逆转录合成)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基因表达载体(或重组质粒,重组DNA分子)     启动子       终止子      标记基因
(2)限制酶Ⅱ基因I
(3)植物组织培养      细胞全能性      脱分化       再分化
(4)蛋白质            因为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十分复杂,目前对很多蛋白质的高级结构还不了解
点评: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难度适中,考查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限制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蛋白质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能识记基因工程技术的操作步骤,以及限制酶的作用特点,培养了考生识图能力和审题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甲是某高等生物在生殖发育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乙是该生物一个细胞的局部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该生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是通过甲图中的[
 
]
 
过程形成的,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进行[
 
]
 
过程.
(2)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
 
]
 
期和[
 
]
 
期.
(3)乙图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属于甲图中[
 
](填数字)阶段;图中有
 
个染色体组;该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有
 
条.若乙图中2代表Y染色体,则形成该细胞的场所是
 

(4)如果乙图a上某位点有基因B,a′上相应点的基因是b,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乙图细胞的分裂方式与其他体细胞的分裂方式比较,其本质区别是
 
,具有这种细胞分裂方式的生物进行的生殖,其后代
 

(5)该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是
 
,判断的依据是
 

(6)若图甲表示某一个体的发育过程,该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则③阶段细胞中的基因组成为
 
,⑥阶段细胞中的基因组成为
 
;基因A与a的分离发生在[
 
](填数字)阶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体内,质粒上有标记基因如图所示,通过标记基因可以推知外源基因(目的基因)是否转移成功.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置不同,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也不同,下表表示外源基因插入不同位置(插入点有a、b、c)后细菌的生长情况,请据表推测①②两种重组细菌的外源基因插入点和③的生长情况,正确的一组是(  )
细菌在含青霉素
培养基上生长情况
细菌在含四环素
培养基上生长情况
能生长能生长
b能生长不能生长
不能生长      
A、①是c;②是a;③不能生长
B、①是a;②是c;③能生长
C、①是a;②是c;③不能生长
D、①是c;②是a;③能生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磷脂合成的场所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回答下列关于微生物和酶的问题.
Ⅰ.某微生物实验中使用的发酵培养液成分如表:
培养液成分葡萄糖蛋白胨牛肉膏酵母汁NaClK2HPO4半胱氨酸微量元素
含量(g/L)2042121.50.5适量
(1)上述培养液含有的微生物营养物质有水、无机盐和
 

(2)培养基配制时,培养基灭菌采用的最适方法是
 
,灭菌与调pH的先后顺序是
 

Ⅱ.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可由产氢菌群无氧发酵产生.科研人员从厌氧活性污泥中获得产氢菌群,并利用硫酸纤维素钠和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能形成中空微胶囊的特性将其固定化.在此基础上比较固定化产氢菌和游离产氢菌的菌体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不同温度条件下氢气产率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3)本实验中,获得固定化产氢菌采用的方法称为
 

(4)由图1可知,与游离的产氢菌相比,固定化的产氢菌培养后菌体浓度增加较,其主要原因是
 

(5)由图2可知,固定化产氢菌生产氢气的优势表现在氢气产率高、
 

(6)固定化酶是从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科研人员用海藻酸钠作为包埋剂来固定小麦酯酶,以研究固定化酶的相关性质和最佳固定条件.酶活力为固定化酶催化化学反应的总效率,包括酶活性和酶的数量.如图甲、乙、丙为部分研究结果.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多选).

A.由甲图可知,固定化酯酶比游离酯酶对温度变化适应性更强
B.由乙图可知,浓度为3%的海藻酸钠包埋效果最好
C.由丙图可知,固定化酯酶一般可重复使用3次,之后若继续使用则酶活力明显下降
D.固定化酶的酶活力较高,主要原因是增大了酶与底物的接触面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多指症(有六个手指头)为一种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某男性为多指患者,他的夫人正常,但他们的三个子女均是多指症患者,这样的双亲其子女中多指症的发病率是(  )
A、25%或50%
B、100%或50%
C、50%或50%
D、0或1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若ABC为某生态系统中的唯一食物链.该生态系统接受的年太阳辐射量为200000百万千焦,但其中绝大部分能量未能被生产者固定.该食物链中各种群对能量的同化、利用、传递与散失等各部分的数量关系如下表(单位:百万千焦):则在该年度内(  )
生物类群同化量净生产量(净同化量)呼吸消耗流向分解者被下一营养级所摄食未被利用的能量
A75.53.032.537.0
B28.0190.552.5
C4.21.40.01
A、B摄食后未同化的能量值为4.5百万千焦
B、B的净生当量为9百万平焦
C、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净增加值为148百万千焦
D、从BC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某人不能准确完成用左手食指指点右手中指和鼻尖的动作,那么他受损的部位最可能是(  )
A、大脑B、小脑C、下丘脑D、脑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1表示在三个密闭装置中培养某种细菌的实验,在控制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分析培养液中淀粉酶的活性,请回答有关问题:
(1)所培养细菌的代谢类型为
 
型,培养液中供给细菌所需的营养物质除碳源外还有
 
 
 
 

(2)由实验分析可知,该细菌合成淀粉酶需要的特殊细胞外条件是
 

(3)经过诱变处理,在无淀粉条件下培养该菌,也从培养液中检出了高活性淀粉酶,将诱变后得到的菌悬液适当稀释后,转接于同时含有葡萄糖和淀粉作碳源的固体培养基培养,得到若干菌落后用
碘液作显色处理,看到如图2所示情况,这说明,
 
的菌落是突变菌.
(4)如果要将上述突变菌纯化、进一步扩大培养可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
 
蘸取少许含有目的菌的悬液,用
 
的方法转接于
 
培养基培养,得到单个菌落;准备好如
 
(填“甲”、“乙”或“丙”)的培养液装置若干,再取单个菌落的菌体,分别转接于各个装置后培养一段时间,检测培养液中淀粉成分的变化,选出淀粉显著减少的装置中的菌进一步扩大培养即可达目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