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主要违背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 |
B. | 我国南方水网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只体现了系统整体性的原理 | |
C. | 在林业工程建设时要考虑整体性原理,防止“前面造林,后面砍林” | |
D. | 我国农民实施的“无废弃物农业”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
分析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项目 | 理论基础 | 意义 | 实例 |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 物质循环 | 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和发展的影响 | 无废弃物农业 |
物种多样性原理 |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 | “三北”防护林建设中的问题、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非常规 |
协调与平衡原理 | 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 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 太湖富营养化问题、过度放牧等 |
整体性原理 | 社会、经济、自然构成复合系统 | 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 林业建设中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问题 |
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 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 | 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 | 桑基鱼塘 |
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大于部分 | 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 | 珊瑚礁、藻类和珊瑚虫的关系 |
解答 解:A、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而超载放牧超过了环境承载力,导致草地退化,违背了生态工程的协调与平衡原理,A正确;
B、我国南方水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体现了系统整体性及物质循环再生等多种原理,B错误;
C、在林业工程建设时要考虑整体性原理,将生态和经济结合起来,防止“前面造林,后面砍林”,C正确;
D、中国农民实施的“无废弃物农业”所包含的生态学原理主要是物质的循环再生原理,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将发芽的种子研磨液置于试管内,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试管内呈现砖红色沉淀,这是因为发芽的小麦种子中含有葡萄糖 | |
B. | 利用小麦叶片进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时,叶片需要用酒精和盐酸进行处理,实验结果是细胞质呈绿色,细胞核呈红色 | |
C. | 利用小麦叶肉细胞进行质壁分离实验,叶绿体的存在干扰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 |
D. | 利用小麦根尖进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时,龙胆紫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①②③ | B. | ②③⑤ | C. | ①④⑤ | D. | ②③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核糖、纤维素、葡萄糖 | B. | 脱氧核糖、葡萄糖、葡萄糖 | ||
C. | 核糖、葡萄糖、脱氧核糖 | D. | 脱氧核糖、纤维素、葡萄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图甲是胡萝卜在不同的含氧情况下从硝酸钾溶液中吸收K+和NO3-的曲线.影响A、B两点吸收量不同的因素是载体的数量和活性 | |
B. | 图乙表示野外松树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当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最大 | |
C. | 图丙表示大气中氧的浓度对植物组织内CO2释放的影响.为了有利于贮藏蔬菜和水果,贮藏室内的氧气通常调节到图中B点所对应的浓度 | |
D. | 图丁表示豌豆种子萌发时吸水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研究发现,在第Ⅱ阶段种子对O2的吸收量大大低于CO2的释放量,故第Ⅱ阶段细胞呼吸强度最弱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 |
B. | 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各类生物的生存机会多 | |
C. | 生物种类越繁多,引起病虫害的几率越大 | |
D. | 生物种类繁多,可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高系统的生产力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获得a、b细胞需要胰蛋白酶和纤维素酶 | |
B. | c细胞中有两种不同染色体组型的类型 | |
C. | a、b细胞融合为c细胞的原理是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 |
D. | def过程表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f得到的植株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