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甘薯和马铃薯都富含淀粉,但甘薯吃起来比马铃薯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以甘薯和马铃薯块茎为材料,在不同温度、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30rain后,测定还原糖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甘薯的还原糖含量见下表:
处理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甘薯还原糖含量(mg/g) 22.1 23.3 25.8 37.6 40.5 47.4 54.7 68.9 45.3 28.6
(1)由表可见,温度为70℃时甘薯还原糖含量最高,这是因为
 

(2)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是不含
 
酶.
(3)为了确认上述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①淀粉水解后可以产生
 
;②上述水解产物能够
 

备选材料与用具:去淀粉和还原糖的甘薯提取液,去淀粉的马铃薯提取液,班氏试剂,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甘薯提取液,B管中加入等量马铃薯提取液.
第二步: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
 

第三步: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
 

第四步:沸水浴加热煮沸1~2min.
实验结果:
 

(4)马铃薯不含还原糖,但吃起来略带甜味,这是由于
 
酶的作用,食用马铃薯后消化分解成的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考点:酶的特性,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专题:
分析:本题是对于酶作用的考查,马铃薯和甘薯都含有大量淀粉,甘薯中含有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等还原糖,马铃薯中无淀粉酶,不能催化淀粉水解,因此表格中的处理方法中马铃薯不产生还原糖,甘薯产生还原糖,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一定的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升高,超过最适宜温度后,随温度升高酶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
解答: 解:(1)甘薯中含有淀粉酶,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生成还原糖,温度影响酶的活性,在表格显示的温度中70℃酶的活性最高,因此相同时间内还原糖的含量最高.
(2)由于马铃薯中无淀粉酶,因此马铃薯尽管淀粉含量较高,马铃薯中也不含还原糖.
(3)分析题干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马铃薯中不含还原糖的原因.
实验原理是:淀粉水解形成还原糖,还原糖与与班氏试剂反应产生红黄色沉淀,实验是自变量是加入马铃薯溶液和甘薯溶液,因变量是加入班氏试剂是否产生红黄色沉淀.
实验步骤:该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是加入马铃薯溶液和甘薯溶液,因变量是与班氏试剂反应产生红黄色沉淀,根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甘薯提取液,B管中加入等量马铃薯提取液.
第二步: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淀粉溶液.
第三步: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等量班氏试剂.
第四步:沸水浴加热煮沸1~2min,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与分析:A管红黄色,B管不变红黄色,说明甘薯溶液中含有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形成还原糖,马铃薯中无淀粉酶,不能水解淀粉形成还原糖.
(4)人吃马铃薯时,口腔内的唾液腺产生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形成麦芽糖,因此马铃薯吃起来略带甜味;食用马铃薯后消化分解成的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的主要方式是主动运输.
故答案应为:
(1)还原糖的产生是酶作用的结果,酶具有最适温度    
(2)淀粉
(3)①还原糖     ②与班氏试剂反应产生红黄色沉淀
实验步骤:第二步:等量淀粉溶液   第三步:等量班氏试剂
实验结果:A管红黄色,B管不变红黄色 
(4)唾液淀粉    主动运输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酶的作用,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还原糖的检测方法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本题考查的重点是利用酶的知识点解释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和研究生物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各选项为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有关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若某化合物是由C、H、O、N和P元素组成,则该化合物可能具有催化作用
B、若由DNA分子控制合成的RNA完全水解,则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核糖、碱基和磷酸
C、若某化合物含C、H、O、N和S等元素,则该化合物能携带氨基酸进入细胞和核糖体
D、若某蛋白质由M条肽链、N个氨基酸组成,则该蛋白质至少含有M+N个氧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在水稻田里引入某种固氨蓝藻之后,有效地促进了水稻增产.原因是(  )
A、蓝藻的呼吸作用能提高水稻根的吸收效率
B、蓝藻的光合作用能提高稻田的光能利用率
C、蓝藻的固氨间接提高了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
D、蓝藻与水稻间建立了互利共生的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图乙为利用图甲实验装置测得某植物叶片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某种气体体积变化.
(1)本实验所测量的气体是
 
的变化,当给予新鲜绿叶4klx的光照时,红色液滴应该向
 
移动.
(2)在图乙曲线P点时,能产生ATP的场所是
 
;影响图乙曲线P点上下移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
 

(3)光照强度为8klx时,叶片1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量为
 
毫升(假设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温度不变).
(4)生产实践中经常在大棚中栽培该植物.若图乙表示大棚内乙植物在温度、水分适宜的条件下测得的曲线,则光照强度为6klx之后限制增产的主要外界因素是
 
;若要改变这一限制因素,提高该植物的产量,通常采用增施有机肥料(如农家肥)的方法,其原理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在研磨绿叶时,为了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应向研钵中加入的试剂是
 
(无水乙醇、蒸馏水).进行层析时,滤液细线
 
(能、不能)触及层析液.层析结束后,在滤纸上出现四条色素带,从上至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
 
,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4)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
 
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腐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一种经过微生物发酵的大豆食品,如臭豆腐、酱豆腐等,该食品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而腐乳本身又便于保存,所以深受人们的喜欢.如图是腐乳制作的流程示意图,根据流程回答问题.

(1)流程图中未写出的程序是
 

(2)含水量为
 
左右的豆腐适合用来做腐乳.制作过程中,加盐的作用是
 

(3)制作腐乳的原理是: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
 
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可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4)传统制作腐乳,豆腐块上的毛霉来自
 
,现代腐乳生产是在严格
 
的条件下,将优良的毛霉菌种直接接种在豆腐上.
(5)影响腐乳的风味和质量的因素是
 
. (至少列举两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请据图回答:

(1)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
 
染色体
 
性遗传.
(2)Ⅲ9与Ⅱ4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若Ⅲ8和Ⅲ9婚配,后代患病的概率为
 

(3)Ⅲ8色觉正常,他与一个正常女性婚配,生了一个儿子,既患该单基因遗传病又红绿色盲.现又符合生二胎的条件,则他们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
 

(4)调查表明某地区大约每3600个人中有一个该单基因遗传病患者.若Ⅲ9与当地一个表现型正常的男性婚配,所生女孩发病的概率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和血浆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A、①属于血浆,②属于组织液
B、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多
C、CO2的浓度①大于②
D、①和②的成分差异与毛细血管壁的透过性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