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7.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父亲X染色体的基因只能传给他的女儿
C.次级精母细胞中一定含有Y染色体
D.生殖细胞中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分析 1、人类的染色体包括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无论是体细胞还是生殖细胞都同时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2、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性染色体上的遗传方式都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

解答 解:A、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如色盲基因,A错误;
B、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其中Y染色体肯定传给儿子,X染色体只能传给女儿,B正确;
C、由于初级精母细胞在减一后期时X和Y两条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是X染色体,也可能是Y染色体,C错误;
D、生殖细胞并非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如呼吸酶基因,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人类的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要求考生识记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明确体细胞和生殖细胞都同时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识记伴性遗传的概念,明确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果蝇的野生型和突变型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研究小组利用一对野生型果蝇进行多次杂交实验,F1中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比值总是接近3:1.现用F1中的一对突变型果蝇杂交,F2中出现了一只野生型雄果蝇.研究发现,该雄果蝇的出现是由于另一对常染色体上的某对等位基因发生突变产生了抑制基因,使突变型性状恢复为野生型性状,这种突变称为假回复突变.回答下列问题:
(1)遗传学研究常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原因是易饲养,繁殖快,后代个体数量多.
(2)F1中突变型个体的出现不可能由基因突变引起,理由是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且存在随机性,所以若F1中变异个体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则F1不会出现一定的性状分离比.
(3)在发生假回复突变前,果蝇野生型和突变型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的遗传规律是基因的分离定律.
(4)要判断抑制基因的显一隐性,可用该雄果蝇与多只突变型雌果蝇杂交,若子代全为野生或野生型:突变型=1:1,则抑制基因是显性基因:若子代全为突变型,则抑制基因是隐性基因.
(5)若在假回复突变个体中仍能检测到突变型基因控制合成的mRNA,则抑制基因是通过影响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来使突变型恢复为野生型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牛的黑毛对棕毛为显性,要判断一头黑牛是不是纯种,选用与它交配的牛最好是(  )
A.纯种黑牛B.杂种黑牛C.棕色牛D.以上均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对内环境及其相关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长激素作用于靶细胞的过程与血液运输有关
B.内环境的稳态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维持
C.组织液与淋巴及淋巴与血浆之间的部分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D.内环境渗透压升高会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如图所示是有关生物细胞生活史的概括.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①和②所示的变化,在生物学上分别称为细胞分裂、细胞分化.
(2)②④过程称为细胞的异常分化经过该变化后形成的细胞除了能进行无限增殖外,还具有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改变、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减少的特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如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处于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数量和细胞中DNA含量,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DNA数为2时细胞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为1:1
B.DNA数为4时表明细胞中染色体数量增加一倍
C.DNA数为2时适于计数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D.此图表明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数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MyoD是成肌细胞分化为骨骼肌细胞过程中的一种关键蛋白。将MyoD基因转入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表达,成纤维细胞就能表现出骨骼肌细胞的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用Ca2+处理成纤维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

B.MyoD基因只存在于骨骼肌细胞中

C.骨骼肌细胞只表达MyoD的基因

D.MyoD基因在正常成纤维细胞中不表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湖南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分析下面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三张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c点时的温度如果对应是乙图的tl,则当温度变成t2时,c点向左移动

B.从乙图可以看出,温度接近t4时,总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因而是该植物能正常生存的极限温度

C.如果乙图的光强度位于光饱和点,那么白天环境温度为t2时,植物能获得最佳的生长收益

D.从丙图可知,用于地膜覆盖、大棚种植等的塑料薄膜的颜色最好为红色或蓝紫色,这样有助于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浙江省绍兴市高一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疟原虫属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生物,能使人感染疟疾。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的组织细胞中所提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作用方式目前尚不明确,推测可能是作用于疟原虫的食物泡膜,通过阻断其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质而死亡。从上述的论述中,不能得出的是

A.疟原虫营寄生生活,是一种病毒

B.疟原虫对外界食物的获取方式主要是胞吞,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

C.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如果大量流失,甚至会威胁到细胞生存

D.蛋白质具有多种重要功能,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与蛋白质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