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8.如图是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部分实验流程(各项操作准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用含S35的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使其蛋白质含有放射性
B.上图试管内,沉淀物中可能含有放射性,但子代噬菌体一定没有放射性
C.上图流程可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
D.图中的细菌是用含有P32的培养基培养出来的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解答 解:A、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A错误;
B、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将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若该过程搅拌不充分,则会导致部分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上,并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含较高的放射性,若搅拌充分,则沉淀物中的放射性较低,但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是大肠杆菌的氨基酸,则子代噬菌体不含放射性,B正确;
C、上述实验只能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
D、图中的细菌是用普通培养基培养出来,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结合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过程图,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注入细菌中;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明确图示实验只能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有关免疫细胞和免疫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注射免疫球蛋白不能引起机体产生二次免疫应答
B.能够在体内增殖的T淋巴细胞类型有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细胞
C.细胞免疫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癌细胞和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D.记忆B细胞群,一旦遇到同一类型抗原便快速增殖分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如图为细胞周期的一种表示方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c→d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时间为19.3 h
B.经过c阶段后细胞中的DNA,染色体数都会加倍
C.图中b时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D.观察有丝分裂时,应选择图中($\frac{a}{b}$)比值大的为实验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如图所示为五大类植物激素的部分生理效应,请分析回答:
(1)在早春低温时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稻农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这种做法与脱落酸(激素)相关性最大.
(2)在果实生长的调节中起协同作用的激素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在器官脱落的调节中,生长素作用的特性是具有两重性.
(3)若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可采用的措施有①去除顶芽,②施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
(4)图中结果说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不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葡萄糖可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丙酮酸和[H].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催化葡萄糖转化成丙酮酸和[H]的酶是有氧呼吸特有的
B.呼吸作用中的[H]与光合作用中的[H]是不同的物质
C.丙酮酸转化成CO2的场所可以在细胞质基质
D.葡萄糖转化成丙酮酸和[H]的过程有热能的释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关于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血浆蛋白、葡萄糖、CO2、神经递质等物质
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离不开体内细胞的参与
D.血浆的pH能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关于无机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中的无机盐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B.哺乳动物血液中缺少钙离子,会出现抽搐等症状
C.细胞合成ATP、核酸、核糖等物质时均需要磷酸盐
D.贫血症患者的病因是由于体内缺少Mg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如图是利用溶氧量变化来测定黄瓜叶片光合速率的装置.实验在最适温度下进行,反应杯的溶液中加入少量NaHCO3是为了提供CO2.请回答:

(1)黄瓜叶片放入反应杯前需抽空叶肉细胞间隙内的气体,目的是排除原有气体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随着测试时间的延长,叶片的光合速率逐渐下降,原因是密闭的反应杯中CO2不足(减少),此时,叶绿体中的三碳化合物(填“三碳化合物”或“五碳化合物”)含量下降.
(3)该方法同样可用于叶片呼吸强度的测定,只需对反应杯进行黑暗(遮光)处理,同时将稀NaHCO3溶液换成清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如图1为我国北方某农场居民食物结构图,农作物的籽粒是人和家禽、家畜的食物来源,生产的家禽、家畜供人食用,大部分农作物秸秆用作燃料,部分秸秆以及人、家禽、家畜的粪便用于肥田.某同学对农场当前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出了改进方案,请协助解决有关问题:

方案一:调整居民的食物结构以养活更多的人.
(1)若期望可养活的人口数量增加一倍,应将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由现在的1:1调整为4: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保留整数),这一调整依据的原理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2)该食物网没有列出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方案二:充分利用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建立新的物质生产体系.设计如图2:
(1)该方案可使农场供养的人数增多,原因是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2)该方案是否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否
(3)科学家袁隆平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农作物高产的三个要素,即“良种、良田、良法”.这里所说的“良田和良法”是指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供最佳的CO2、光照、温度、水、无机盐等环境条件.
(4)人类耕作导致的生态系统中的农作物随季节的更替,是否属于群落的演替?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