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刺激①处,可完成反射活动
B.刺激③处,效应器不能产生反应
C.兴奋在①上传导速度较在②处传递速度相同
D.此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中有三个神经元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山西省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图是玫瑰花药离体培养产生花粉植株的两种途径,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选用的材料合适与否是成功诱导出花粉植株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选用____期的花粉可提高成功率.选择花粉时,一般要通过____来确定花粉是否处于合适的发育期,这时需要对花粉的细胞核进行染色,常用的染色剂是____.
(2)花药经脱分化是产生胚状体还是愈伤组织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____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
(3)胚状体与____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在于愈伤组织的细胞排列疏松无规则,是一种髙度液泡化的薄壁细胞.
(4)图中经①、②途径获得玫瑰幼苗,从细胞水平分析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山西省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中出现透明圈的菌落是( )
A.分解尿素的细菌 B.硝化细菌
C.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D.乳酸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陕西省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下列图是细胞模式图和细胞中的部分结构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所示细胞与丁图所示细胞在结构上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图所示细胞与蓝藻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其细胞结构最主要区别是_______;
(3)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 甲与丁,观察甲与观察丁相比,观察甲需要_______(“较大”、“较小”、“一样”)的光圈;
(4)乙图中的5是由_______和_______构成的;
(5)丙图中,A的名称是_______,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A的厚度变小,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当细胞发生癌变其细胞膜上的_______等物质减少,导致癌细胞在体内容易_______;
(6)若丁图所示细胞参与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则该细胞的分泌物很可能是_______,参与该物质加工和分泌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图所示细胞不是在中学实验室条件下观察线粒体的理想实验材料原因是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陕西省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扦插时,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这主要是因为芽和幼叶能( )
A.产生生长素 B.快速生长 C.进行光合作用 D.产生脱落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陕西省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步骤示意图,对此过程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被35S标记的噬菌体是通过将其置于含有35S的培养基或培养液中直接获得的
B.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简单,成分只有蛋白质和RNA
C.离心后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原因是被标记的蛋白质外壳主要存在上清液中
D.上图的实验充分说明了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陕西省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蔗糖和麦芽糖水解的产物都是葡萄糖
B.蛋白质具有催化、运输、调节、免疫等功能
C.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D.叶绿体中的色素部含有大量元素M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浙江省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建立了DNA分子的结构模型,两位科学家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关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
A.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链组成
B.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
C.碱基对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D.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浙江省高二学考班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以抗螟非糯性水稻(GGHH)与不抗螟糯性水稻(gghh)为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则F1中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