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在江苏某地进行稻田养鱼的实验研究。6月5日在一定面积的实验小区插秧后放养300条小鲫鱼(杂食性),稻田水深8~10 cm。对照小区不放鱼,其他条件相同。所有处理设置3次重复,实验持续2个月,期间检测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其主要目的是
(2)实验的第一个月期间,检测发现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如下:放鱼对浮游植物的不利之处是鱼的取食作用;有利之处是鱼粪便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以及鱼会大量捕食     从而减弱其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在此期间,有利因素占据优势。
(3)实验的第二个月期间,所有小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此时生长旺盛的水稻与浮游植物之间具有     关系。
(4)放养鱼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           的复杂性,从而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         的速率。
(5)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的不定因素是     (填序号)。
①鸟 ②土壤质地 ③光照 ④水体肥力 ⑤稻田杂草

(1)减少实验误差(增加实验的精确性) (2)浮游动物 (3)竞争 (4)营养结构(食物网或食物链) 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
(5)①

解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已知玫瑰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调控。A基因控制色素合成(A为显性基因决定色素出现,AA和Aa的效应相同)。B基因为修饰基因.深化颜色的深度(B为显性基因,决定修饰效应出现,BB和Bb的修饰效应相同)。现有亲本P1 (纯种,白色)和P2 (纯种,萦色),杂交实验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实验结果,玫瑰的花色遗传应遵循     定律.
(2)亲本中P1的基因型是        ,P2的基因型是            
(3)从F2中选取一粒开白色花的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培育成植株。为了鉴定其基因型,将其与F1杂交,得到子代种子;种植子代种子,待其长成植株开花后,观察其花的颜色。
①若所得植株花色为    .且比例为    ,则该开白色花种子的基因型为       
②若所得植株花色为   ,且比例为    。则该开白色花种子的基因型为    
③若所得植株花色为   ,且比例为    。则该开白色花种子的基因型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如下图是某生命科学研究院利用玉米种子作为实验材料所做的一些科学实验。请认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取B株幼苗的茎尖进行组织培养(B→C),发育成植株D,取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E→F),又发育成为F植株。
①从生殖方式上分析,B→D属于   生殖。
②从细胞分裂方式上分析,B→D→E→F过程中分别发生了         (分裂类型)。
③从遗传特点上分析,D和F性状表现的特点是                                            
(2)①、②是将纯种黄色玉米种子搭载飞船进行失重和宇宙射线处理。③是从太空返回的玉米种子种植后的高大植株,④是③自花受粉所结的果穗,其上出现了从来没有见过的红粒性状。那么,这种性状的出现是   结构改变引起的,属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由于人类的活动,云南滇池多次在夏季出现由蓝藻爆发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滇池蓝藻爆发时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有人认为这是绿藻而不是蓝藻。对此,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具有   来判断。如果比较滇池水体的pH,则早上比傍晚要   
(2)夏季气温偏高是滇池蓝藻爆发的原因之一,从本质上看这是人为污染超过了滇池生态系统的   ,而温度是通过影响细胞内   来影响蓝藻的生长的。
(3)环保部门怀疑某工厂是污染源之一,并对其排污口进行了检测。检验员沿河顺流每隔100 m取水样一次,依次编号为①~⑨(已知⑤号水样正对工厂排水口),对各水样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检测水样中的蓝藻数量(A组);然后,滤除水样中全部蓝藻后,每份水样分为三等份,编号B、C、D,其中B、C组分别添加适量的N和P,D组不添加;再在各组中加入等量的蓝藻,放置在阳光下若干天,最后检测水样中蓝藻数量,统计数据如下表(蓝藻数量单位:百万细胞/mm3)。

水样编号









A组(原
始水样)
0.2
0.3
0.3
1
10
10
7
7
6.5
B组(添
加N)
1
1.5
2
2.5
20
19
18
17
18
C组(添
加P)
8
9
9.5
10
11
9.5
7.5
7.5
7
D组(无
添加)
0.2
0.2
0.3
1
10
9
7
7
6.5
请回答有关问题:
①通过A组数据可以判断该工厂是污染源,依据是                                  
②进行B、C、D分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N含量超标还是P含量超标,其中D组
   作用,从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   (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
   (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如图是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两个主要步骤。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的名称为   ,乙与丁在结构上的不同点是   ,框内表示该过程进行方向的箭头是   。(填“→”或“ ←”)
(2)图2所示的生理过程是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多肽链的过程,此过程的模板是   (填物质名称)。②③④的最终结构是否相同?     (填“是”或“否”)。
(3)从化学成分角度分析,以下与图2中结构⑤的化学组成最相似的是   

A.大肠杆菌  B.噬菌体 
C.染色体  D.烟草花叶病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1)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在取样时应注意哪些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           

(2)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有标记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    尾。若上述结果成立,那么前提条件是什么?               
(3)昆虫——去除取样法。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小来估计种群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生,理论上种群数量应越来越少,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以捕获次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做曲线向上延伸与Y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假如在某农田(120平方米)连续捕虫8次。得到下表数据:

捕获次数
1
2
3
4
5
6
7
8
每次捕获数(只)
72
63
44
32
23
17
16
15
捕获积累数(只)
72
135
179
211
234
251
267
282
①依数据作图。
②如果你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请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科学家将培育的异源多倍体的抗叶锈病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育成了抗叶锈病的小麦,育种过程见图。图中A、B、C、D表示4个不同的染色体组,每组有7条染色体,C染色体组中含携带抗病基因的染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异源多倍体是由两种植物AABB与CC远缘杂交形成的后代,经         方法培育而成,还可用植物细胞工程中       方法进行培育。
(2)杂交后代①染色体组的组成为   ,进行减数分裂时形成   个四分体,体细胞中含有   条染色体。
(3)杂交后代②中C组的染色体减数分裂时易丢失,这是因为减数分裂时这些染色体               
(4)为使杂交后代③的抗病基因稳定遗传,常用射线照射花粉,使含抗病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接到小麦染色体上,这种变异称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洋葱(2n=16)为二倍体植物。为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洋葱根尖细胞分裂指数(即视野内分裂期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的影响,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洋葱的老根去除,经水培生根后取出。
②将洋葱分组同时转入质量分数为0.01%、0.1%秋水仙素溶液中,分别培养24 h、36 h、48 h;秋水仙素处理停止后再转入清水中分别培养0 h、12 h、24 h、36 h。
③剪取根尖,用Carnoy固定液(用3份无水乙醇、1份冰乙酸混匀)固定8 h,然后将根尖浸泡在1 mol/L盐酸中5~8 min。
④将根尖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漂洗。
⑤用石炭酸—品红试剂染色。
⑥制片、镜检;计数、拍照。
实验结果:不同方法处理后的细胞分裂指数(%)如下表。

秋水仙素溶液处理
清水培养时间(h)
质量分数(%)
时间(h)
0
12
24
36
0.01
24
10.71
13.68
14.19
14.46
36
9.94
11.99
13.59
13.62
48
7.98
10.06
12.22
11.97
0.1
24
7.74
9.09
11.07
10.86
36
6.12
7.87
9.98
9.81
48
5.97
6.68
7.98
8.56
请分析上述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步骤③中“将根尖浸泡在1 mol/L盐酸中”的作用是                                     
(2)步骤⑥为了获得相应的观察视野,镜检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3)根据所学的知识推测,石炭酸—品红试剂是一种  性染料。
(4)为了统计数据更加科学,计数时应采取的方法是                                          
(5)根据上表结果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
①质量分数为   秋水仙素溶液诱导后的细胞分裂指数较高;
②本实验的各种处理中,提高细胞分裂指数的最佳方法是                                     
(6)下面为一位同学在步骤⑥所拍摄的显微照片,形成细胞a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