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8.观察如图所示的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2)如果上面实验中把琼脂块放在胚芽鞘切段的右侧,结果如何?甲组不变,乙组向左弯曲.理由是什么?乙组胚轴切段右边生长素多,生长快.
(3)实验中验证的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4)该试验的设计符合实验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是对照和单一变量.

分析 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

解答 解:(1)实验中甲、乙之间的变量是否含有生长素,结果含生长素的乙切段生长,所以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2)如果上面实验中把琼脂块放在胚芽鞘切段的右侧,则乙组胚轴切段右边生长素多,生长快,而甲组的琼脂块中不含生长素,所以甲组不变,乙组向左弯曲.
(3)实验中验证的激素是生长素,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4)该试验是对照实验,对照实验的设计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是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故答案为:
(1)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2)甲组不变,乙组向左弯曲 乙组胚轴切段右边生长素多,生长快
(3)吲哚乙酸
(4)对照  单一变量

点评 本题考查设计实验探究生长素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识图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江西省高二下期未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过氧化氢酶催化下H2O2分解释放的O2与愈创木酚反应生成茶褐色产物;氧气产生越多,溶液颜色越深。为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某研究小组运用比色法,测定了5min内茶褐色产物量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先将过氧化氢酶和反应物分别加缓冲液处理,一段时间后再混合

B.依据0~1min的曲线斜率,可比较不同pH条件下的酶活性

C.pH5~8缓冲液处理组,反应结束时的产物相对量是不同的

D.在pH为3的缓冲液中过氧化氢酶因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失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宁夏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表示蛙的受精卵发育至囊胚过程中,DNA总量、每个细胞体积、所有细胞体积之和、有机物总量的变化趋势(横坐标为发育时间)。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宁夏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对下列图中有关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图若在c点切断,则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肌肉会收缩

B.乙图人体物质交换中体内细胞与B间不能直接物质交换,体内细胞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C.丙图中,对向光弯曲的植物而言,若茎背光侧为B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不可能为C对应的浓度

D.图丁中靶细胞裂解与效应T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图中横坐标A、B、C、D表示某哺乳动物(2N)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细胞,图中的a、b、c、d表示某四种结构或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变化.

(1)根据a、b、c、d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变化规律判断,a、b、c、d分别指什么结构或物质的数量变化:a细胞,bDNA,c染色体,d染色单体.
(2)B→D表示的过程是减数分裂,A可能表示的细胞是精(卵)原细胞.
(3)从B→C的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出现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
(4)基因的自由组合主要是在图中的哪个过程完成的?B→C.
(5)如果是雄性动物,可能不含Y染色体的细胞是C、D.
(6)请用同样的图式在上面的坐标上将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中的a、b、c、d四种结构或物质的数量表示出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在避光条件下,500克黄豆制成2500克黄豆芽,在这个过程中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是(  )
A.增多B.减少C.不增也不减D.以上都不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研究者用仪器检测拟南芥叶片在光-暗转换条件下CO2吸收量的变化,每2s记录一个实验数据在图甲中以点的形式呈现,如图乙为拟南芥幼苗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拟南芥叶片细胞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主要以蔗糖的形式运输至种子.种子细胞内的蔗糖浓度比细胞外高,说明种子细胞吸收蔗糖的跨(穿)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2)图中显示,拟南芥叶片在照光条件下,CO2吸收量在0.2~0.6μmol•m-2•s-1范围内,在300s时CO2释放达到2.2μmol•m-2•s-1.由此得出,叶片的总(真正)光合速率大约是2.4~2.8μmol CO2•m-2•s-1.(本小题所填数值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3)该植物光反应的产物中,被暗反应利用的物质是ATP[H].A点时叶肉细胞中O2的移动方向是部分扩散到线粒体,部分扩散出细胞.研究者用含18O的葡萄糖追踪根细胞有氧呼吸中的氧原子,其转移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4)据图分析,温室栽培该植物,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应控制的最低温度为20℃,图中B、D点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两倍.
(5)为证明叶片在光下呼吸产生的CO2中的碳元素一部分来自叶绿体中的五碳化合物,可利用14C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研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请分析下表,回答有关实验的问题.
组别材料实验条件观察内容
A浸泡过的花生种子清水、苏丹Ⅳ染液、体积分数为50%酒精溶液细胞中着色的小颗粒
B大白鼠胰腺细胞染液线粒体
C紫色洋葱鳞片叶
外表皮细胞
甲基绿-吡罗红染液DNA和RNA在细胞中
的分布
D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蒸馏水细胞吸水涨破
(1)A组实验中所用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细胞中着色的小颗粒的颜色应为红色.
(2)B组实验中,染液的名称应为健那绿染液.染色后,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3)C组的实验材料是不能(能/不能/不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
(4)D组实验中细胞涨破后,还需要用(差速)离心法的方法分离得到纯净的细胞膜.
(5)要准确观察到上述实验的实验内容,需要借助显微镜的实验是ABCD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回答下列与细胞、显微镜有关的实验问题.
(1)下列4项实验中,需保持细胞生理活性的有①③(填序号).
①观察叶绿体和原生质的流动    
②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DNA的分布
③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④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2 )生物学实验中常用普通显微镜,试回答:
①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标本的D
A.体积   B.表面积 C.保的面积 D.长度或宽度
②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细胞A
A.2个      B.4个      C.16个      D.32个
③在光照明亮的实验里,用白色洋葱表皮细胞做质壁分离实验.在显微镜视野中能清晰看到细胞壁,但看不清楚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为便于判断,此时应D
A.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B.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C.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D.改用平面反光铣、缩小光圈
(3)按下面步骤进行质壁分离实验.
步骤一: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加一滴清水,取一片藓类小叶,盖上盖玻片.
步骤二:从盖玻片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使盖玻片下面的藓类小叶浸润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
步骤三: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图所示.
①图中A、B处的颜色分别是无色 绿色.
②如果上述实验步骤二中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的是加有伊红(植物细胞不吸收的红色染料)的0.3g/mL的蔗糖溶液,则在显微镜下观察到A、B处颜色分别是红色、绿色.
③如果将上述实验步骤二中浸润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的藓类小叶的装片,放在80℃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装片中的藓类小叶保持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结构后,为更准确地判断A处颜色,对显微镜的操作方法是将玻片向左上方移动,一直移到视野的中央.如果A处呈绿色,可能的原因是高温下细胞膜、叶绿体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叶绿素等色素进入A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