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3.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基因为A、a)、高秆和矮秆(基因为B、b)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现有不抗病矮秆玉米种子(甲),研究人员欲培育抗病高秆玉米,进行以下实验:
取适量的甲,用合适剂量的γ射线照射后种植,在后代中观察到白化苗4株、抗病矮秆1株(乙)和不抗病高秆3株(丙).将乙与丙杂交,F1中出现抗病高秆、抗病矮秆、不抗病高秆和不抗病矮秆,选取F1中抗病高秆植物上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选出纯合二倍体的抗病高秆植株(丁).
另一个实验表明:以甲和丁为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均为抗病高秆.请回答:
(1)对上述1株白化苗的研究发现,控制其叶绿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DNA,因此基因不能正常表达,功能丧失,无法合成叶绿素,表明该白化苗的变异具有有害性的特点,该变异类型属于基因突变.
(2)上述培育抗病高秆玉米的实验运用了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技术,其中杂交育种技术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花药离体培养中,可通过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芽、根获得再生植株,也可通过诱导分化成胚状体获得再生植株.
(3)从基因组成看,乙与丙植株杂交的F1中抗病高秆植株能产生4种配子.
(4)请用遗传图解表示乙与丙植株杂交得到F1的过程.

分析 不抗病矮秆玉米种子(甲)和纯合二倍体的抗病高秆植株(丁)杂交,子代均为抗病高秆,说明抗病相对于不抗病是显性性状,高杆相对于矮秆是隐性性状,且甲的基因型为aabb,丁的基因型为AABB.乙(抗病矮秆A_bb)和丙(不抗病高秆aaB_)杂交,F1中出现抗病高秆、抗病矮秆、不抗病高秆和不抗病矮秆,说明乙的基因型为Aabb,丙的基因型为aaBb.

解答 解:(1)根据题意可知,白化苗是由于叶绿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DNA,因此该基因不能正常表达,无法合成叶绿素,表明该白化苗的变异具有有害性.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2)用射线照射培育新品种的过程属于诱变育种;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再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新品种的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通过杂交获得所需要个体的过程属于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花药离体培养中,可通过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芽、根,获得再生植株,也可通过诱导分化成胚状体获得再生植株,该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3)由以上分析可知:乙的基因型为Aabb,丙的基因型为aaBb,则乙和丙杂交得到的F1的抗病高秆植株基因型为AaBb,能产生4种配子.
(4)乙的基因型为Aabb,丙的基因型为aaBb,两植株杂交得到F1的过程遗传图解如下:

故答案为:
(1)表达 有害性 基因突变
(2)诱变育种 基因重组 胚状体(或胚)
(3)4
(4)遗传图解如下: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变异、育种方法,重点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可遗传变异的种类,能根据相应的实例作出判断.本题的难点是根据题干信息判断甲、乙、丙和丁植株的基因型.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一下学期6月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下表是植物不同部位各种激素的相对浓度,请分析回答:

(1)人类最早发现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是

其作用特点是 ,在植物的根、芽、茎中,对于生长素敏感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为

(2)观察发现侧芽生长很慢,从表中可看出侧芽部位 含量过高,从而对侧芽生长产生了 作用。

(3)幼叶和伸长茎中都不含有细胞分裂素,而含有较多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则对幼叶和伸长茎的生长的合理解释是:他们的生长主要是通过细胞的 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 实现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表是某营养级昆虫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项目昆虫摄食量昆虫粪便量昆虫呼吸消耗量昆虫生长的能量
能量(kJ)41021013070
A.呼吸作用会有能量散失是能量传递效率不能达到100%的原因之一
B.昆虫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C.昆虫的后一个营养级能够从昆虫中获得的能量最多为14kJ
D.昆虫的前一营养级的能量至少有1000k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机体内所有的体细胞处于细胞周期中
B.细胞种类不同,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不同
C.细胞周期由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组成
D.成熟的生殖细胞产生后立即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在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孟德尔选择的一对性状是子叶颜色,豌豆子叶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如图是孟德尔用杂交得到的子一代(F1)分别作为父本、母本再进行杂交的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雌配子Y与雄配子Y数目相等B.③的子叶颜色与F1相同
C.①和②都是黄色子叶、③是绿色子叶D.产生F1的亲本一定是YY(♀)和yy(♂)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以下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
B.基因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不一定导致性状改变
C.基因型为Aa的生物自交,因基因重组导致子代出现新性状
D.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如图是下丘脑及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关系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抵制),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产生的某种物质可影响动物的性行为
B.a与c两者的分泌物的分泌受b分泌物的抑制或促进
C.c不仅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而且有分泌功能
D.a、b、c中,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都很重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
A.同源染色体的分离B.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
C.同源染色体的联会D.染色体数目减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中华鲟濒临灭绝.利用中华鲟生态养殖池人工繁殖中华鲟鱼苗的原理如下:鲟鱼产生的氨氮,被植物吸收;植物释放的氧气在封闭的车间里形成“氧吧”,供鲟鱼生存;投放一些能取食鲟鱼粪便的花鲢;以石头作载体繁育微生物,调节水中酸碱度.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中华鲟生态养殖池设计利用了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中华鲟生态养殖池不用换水,每天只需补充一点蒸发水,池底干干净净,所有生物正常生存,说明生态池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花鲢主要吃轮虫、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也以浮游植物等作为食物.花鲢作为该生态系统的成分有消费者和分解者.
(3)以下是该生态池中碳元素的转化途径,请用箭头和文字补充完整.

(4)刺激中华鲟每年都从海洋洄游到长江产卵的外界因素有水温、盐度等,这类信息类型属于物理信息.建立中华鲟生态养殖基地,提供和改善中华鲟的生存环境,从而提高中华鲟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数量),从生态学角度讲,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