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0.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图表示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过程,请据图回答.

(1)若细胞甲为免疫细胞,依据图可知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在图中轴突M处给予适宜的刺激,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从而产生电位差,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是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并且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刺激细胞甲相关的生命活动.
(3)在图中N处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轴突M,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且检测到N处神经递质的量比给予药物之前减少,这可能是由于该药物促进了神经递质的分解.
(4)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免疫系统把神经递质受体当做抗原,使B细胞被激活而增殖、分化,产生相应抗体,造成神经递质不能与图中特异性受体正常结合,导致化学信号→电信号转换的过程受阻,使人神经肌肉传递障碍.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有时采用胸腺切除法,目的是抑制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T细胞,以控制相应的免疫应答.
(5)如果该图表示人在抵御寒冷时的部分调节过程,则细胞甲可能是下丘脑细胞,分泌物a可代表其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分析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3、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解答 解:(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膜内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一致,即由兴奋区域流向未兴奋区域;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刺激细胞甲相关的生命活动.
(3)在图中N处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轴突M,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且检测到N处神经递质的量比给予药物之前减少,这可能是由于该药物促进了神经递质的分解(抑制了突触前膜分泌递质).
(4)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而初次免疫中,浆细胞是由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使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地方,因此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有时采用胸腺切除法,目的是抑制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T细胞,以控制相应的免疫应答.
(5)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如果该图表示人在抵御寒冷时的部分调节过程,则细胞甲可能是下丘脑细胞,分泌物a可代表其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故答案为:
(1)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钠离子        兴奋      未兴奋     神经递质
(3)促进了神经递质的分解(抑制了突触前膜分泌递质)
(4)B细胞       化学信号→电       分化形成T细胞
(5)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点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神经-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过程;甲状腺激素的分解调节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
B.血红蛋白、递质、葡萄糖和CO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保持不变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豌豆群体中的白化苗的频率约是16%,白化基因是隐性的,那么表现型正常的植株后代中出现白化苗的频率是(  )
A.$\frac{4}{49}$B.$\frac{1}{7}$C.$\frac{16}{100}$D.$\frac{1}{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有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与其功能有关
B.酵母菌、乳酸菌和造血干细胞都能进行有丝分裂
C.卵细胞的体积大,有利于它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D.癌细胞中糖蛋白及核糖体减少,使得癌细胞之间黏着性降低,容易扩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萨顿和摩尔根都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观点,对此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萨顿的结论不具逻辑必然性,摩尔根用事实证明了其结论
B.萨顿和摩尔根都分析了染色体和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行为
C.萨顿和摩尔根在分析实验过程中都以孟德尔的结论为基础
D.萨顿和摩尔根都是提出假说后再对新实验进行预测并验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鸡蛋经煮熟后,不能再孵出小鸡,蛋白质变性将失去活性,这是由于高温破坏了蛋白质中的(  )
A.肽键B.肽链
C.空间结构D.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胚胎干细胞的功能特性不包括(  )
A.具有发育的全能性B.分化程度比造血干细胞高
C.冷冻保存可以进行遗传改造D.可以进行增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农田开始使用杀虫剂时,对某种害虫效果显著,但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该种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片农田中全部的该种害虫的总和称为种群,这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该种害虫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基因库.
(2)害虫抗药性变异的来源属于基因突变.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杀虫剂对害虫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其内在实质是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
(3)上述事实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定向的或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鼠尾藻是一种着生在礁石上的大型海洋褐藻,可作为海参的优质饲料.鼠尾藻枝条中上部的叶片较窄,称之狭叶;而枝条下部的叶片较宽,称之阔叶.新生出的阔叶颜色呈浅黄色,而进入繁殖期时阔叶呈深褐色.研究人员在温度18℃(鼠尾藻光合作用最适温度)等适宜条件下测定叶片的各项数据如下表.(注:光补偿点为总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为总光合速率刚达到最大时的光照强度.)
叶片光补偿点
μmolgm-2•s-1
光饱和点
μmolgm-2•s-1
叶绿素a
mg•g-1
最大净光合速率
nmolO2•g-1min-1
新生阔叶16.6164.10.371017.3
繁殖期阔叶15.1266.00.731913.5
狭叶25.6344.00.541058.2
(1)据表分析,鼠尾藻从生长期进入繁殖期时,阔叶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其内在原因之一是叶片的叶绿素a增多.
(2)依据表中的变化,可推知鼠尾藻的狭叶比阔叶更适应强光(弱光/强光)条件,这与狭叶着生在枝条中上部,海水退潮时,会暴露于空气中的特点相适应.
(3)新生阔叶颜色呈浅黄色,欲确定其所含色素的种类,可用提取叶片的色素,然后用层析液分离,并观察滤纸条上色素带的数目(或颜色或分布).
(4)在一定光照强度等条件下,测定不同温度对新生阔叶的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如图.

①实验测定净光合速率时所设定的光照强度小于(大于/等于/小于)18℃时的光饱和点.
②将新生阔叶由温度18℃移至26℃下,其光补偿点将增大(增大/不变/减小),这影响了鼠尾藻对光能的利用效率.因此,在南方高温环境下,需考虑控制适宜的温度及光照强度等条件以利于鼠尾藻的养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