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图甲是某雌性高等生物在生殖发育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乙是该生物一个细胞的 局部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乙图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属于甲图中[_____](填数字)阶段;该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有_____条。
(2) 如果乙图 a 上 某 位 点 有 基 因 B,a' 上相应的基因是b , 发 生 这 种 变 化的原因可能有______。
(3)若图甲表示某一个体的发育过程,该个体的基因型为 AaBb,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则⑥阶段细胞中的基因组成为_____; 在图甲中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_____](填数字)阶段。
【答案】② 16 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AAaaBBbb ③和⑥
【解析】
分析图甲:A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其中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②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③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表示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④表示受精过程;C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其中⑤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⑥表示有丝分裂后期;⑦表示有丝分裂末期。
分析图乙:图2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1)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对应于图甲中的②区段。乙图细胞所含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因此该生物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最多,为16条。
(2)如果乙图a号上某位点有基因B,a’上相应点的基因是b,发生这种变化可能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也可能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基因突变。
(3)⑥阶段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基因已经加倍,因此细胞中的基因组成为AAaaBBbb;在图甲中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⑥)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育种的方法获得了一种只含有有抗虫基因A的品种甲,一种含有抗虫基因A和B的品种乙,基因分布情况如图所示。已知只含A或B基因的植株抗虫较弱(弱抗虫),同时含有A和B基因的植株抗虫较强(强抗虫),不含A和B基因的植株对虫没有抗性(不抗虫)。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工程所用的运载体上应有限制酶能识别的核糖核苷酸序列
B. 甲品种植株与乙品种中③植株杂交,子代中强抗虫植株占1/4
C. 乙品种中③植株自交,子代中强抗虫:弱抗虫:不抗虫=9:3:4
D. 甲品种植株自交和乙品种中②植株自交,都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一是探究CO2是否为植物光合作用原料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图二曲线表示在适宜温度、水分和一定的光照强度下,甲、乙两种植物叶片的CO2净吸收速率与CO2浓度的关系,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一中用塑料袋扎紧花盆的实验设计目的是________。若要使装置中植物生长,除将装置置于阳光下外,还至少需要将烧杯中溶液换成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图二中CO2浓度为b时,甲乙两种植物固定CO2的速率是否相同________,(答“相同”或“不同”或“不能确定”),理由是______,限制P点CO2净吸收速率的外界因素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果蝇体内某个细胞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染色体1、5、3、7、8可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B. 图中标注的三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C. 含有基因B、D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 若该细胞分裂后产生了一个ABdXX的配子,则一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1910 年摩尔根偶然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他用这只白眼雄果蝇与多只红眼雌果蝇交配,结果F1全为红眼,然后他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中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既 有红眼,又有白眼,且F2中红眼果蝇数量约占3/4,回答下列问题(设相关基因用B、b表示):
(1)上述果蝇眼色中,该雄果蝇的白眼性状最可能来源于_____。
(2)摩尔根等人根据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只位于X 染色体上的假设 (假设1),且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了合理解释,并设计了测交方案对上述假设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 从而将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联系在一起。有同学认为设计的测交方案应为用F2中的白 眼雄果蝇与F1中的多只红眼雌果蝇回交(测交1)。
(3)根据果蝇X、Y 染色体的结构特点和摩尔根的实验现象,你认为当初关于果蝇该眼色遗传还 可以提出哪一假设( 假设2) :______。 根据这一假设,有人认为测交1 不足以验证假设1 的成立,请你补充测交方案,并写出可能的实验 结果及相应结论。
补充测交方案(测交2):______。
测交2 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 ______;
② 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甲病(A-a)和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其中Ⅰ2不带乙病的致病基因,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
(2)基因A和基因B在遗传时遵循________定律,Ⅱ3的基因型是 ________ 。
(3)Ⅱ5为纯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Ⅲ11带有基因b的概率是 ______。
(4)乙病的遗传特点:隔代遗传、交叉遗传、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_________改变而引起的疾病。遗传病 ______(是/不是/不都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理由是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曲线表示在外界条件均适宜时,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增大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
B. 酶量增加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丙表示
C. 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D. B点后,升高温度,酶活性增加,曲线将呈现甲所示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图甲表示植物横放之后根的向地性生长和茎的背地性生长,图乙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根和茎生长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甲中A处的生长素浓度为图乙中的m,则B处的生长素浓度范围为__________。根的向地性生长能否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________ (填“能”或“不能”)。由图乙可以看出,不同生长素浓度对植物同一器官的促进作用________ (填“一定相同”、“一定不同”或“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2)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为__________。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发生在器官的______(填“幼嫩”或“成熟”)部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否受光照影响? ___ (填“是”或“否”)。
(3)某实验小组为证明茎产生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从而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进行了如下实验。请把下列实验补充完整:
①正常的植株,不做处理,观察侧芽生长情况。
②去除顶芽,在顶端放置一个_________________琼脂块,观察侧芽生长情况。
③去除顶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侧芽生长情况。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