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图中A为效应器,E为感受器 | |
B. | 未被尖物刺痛时,神经纤维A处的电位分布是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 | |
C. | 由图可判定C中兴奋可传至甲 | |
D. | 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
分析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乙是脊髓内的低级中枢,甲是高级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
解答 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B处为感受神经元细胞体,与其连接的A点为感受器,E点为效应器,A错误;
B、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A处的膜电位为静息电位,即外正内负,B正确;
C、由图可判定,如果兴奋从A处传来,则乙中兴奋可传至甲;但若C或D中的兴奋不会传至甲,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C错误;
D、神经递质一般可分为兴奋和抑制两大类,因此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递质可能引起乙的兴奋,也可能引起乙的抑制,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反射弧,神经中枢,静息电位,神经递质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4-2015学年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9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甲(ATGG)是一种单链DNA片段,乙是该片段的转录产物,丙(A-P~P~P)是转录过程中的一种底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丙的组分中均有糖 B.甲、乙共由6种核苷酸组成
C.丙可作为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D.乙的水解产物中含有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尿,需水浴加热方可呈现出紫色 | |
B. | 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会出现组织水肿 | |
C. | 链球菌的抗原由人体核糖体合成并运输至细胞膜 | |
D. | 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人类第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引起的猫叫综合征 | |
B. | 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了对应部分引起的变异 | |
C. | 人类多一条第21号染色体引起的先天性愚型 | |
D. | 无子西瓜的培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云南省玉溪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血友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遗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B.血友病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鼠尾草的“丁”字形雄蕊结构有利于虫媒传粉 | |
B. | 蜜蜂采蜜时与鼠尾草的花之间不存在信息传递 | |
C. | 花蕊成熟时间不同有利于遗传(基因)多样性 | |
D. | 鼠尾草与蜜蜂相互适应、共(协)同进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各类细胞来源相同但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 | |
B. | d既参与体液免疫过程,又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 |
C. | 吞噬细胞和b都属于淋巴细胞 | |
D. | 当再次受相同抗原刺激后,机体具有更强烈的免疫反应,主要与e和f有关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
B. | 1号和4号肯定携带有该致病基因 | |
C. | 6号和7号生育患该遗传病小孩的概率为$\frac{1}{8}$ | |
D. | 3号和4号再生一个男孩是正常的概率为$\frac{1}{8}$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生物种类 |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 千克重物污染物含量/mg | ||
汞 | 某种杀虫剂 | |||
A | 鱼(甲) | 鱼(乙) | 78 | 96 |
B | 河蚌 | 水蚤、小球藻 | 25 | 57 |
C | 小球藻 | / | 3 | 5 |
D | 鱼(乙) | 水蚤 | 10 | 31 |
E | 水蚤 | 小球藻 | 5 | 15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