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3.在现代生物科技的应用中,不需要进行检测与筛选的是(  )
A.对植物的离体组织进行培养,大规模培育优良品种
B.利用杂交瘤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
C.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培育“白菜--甘蓝”
D.将抗虫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培育具有抗虫特性的新植株

分析 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中,有许多技术是需要筛选和检测的,如制备单克隆抗体时,需要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还需要进行抗体阳性检测得到能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需要筛选出杂种细胞进行组织培养;转基因技术中,需要筛选重组子和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和表达.

解答 解:A、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工厂化繁育兰花因通过无性繁殖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故不需检测或筛选,A正确;
B、利用杂交瘤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需进行抗体阳性检测,筛选出出能产生特异抗体的杂交瘤细胞,B错误;
C、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培育“萝卜一甘蓝”时,需要筛选出萝卜一甘蓝杂种细胞进行培养,C错误;
D、将抗虫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时,需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和目的基因是否表达,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植物组织培养、制备单克隆抗体、植物体细胞杂交和转基因技术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掌握这些技术的流程,能判断出这些生物技术的应用中,是否需要检测与筛选,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人群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率19%,一对夫妇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子女患病概率是(  )
A.$\frac{11}{20}$B.$\frac{10}{19}$C.$\frac{9}{10}$D.$\frac{3}{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若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混合保温培养,下列曲线中能表示随保温时间的延长,离心后沉淀物中放射性变化趋势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关于评价果酒和果醋制作是否成功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通过嗅闻发酵前后发酵液的气味变化进行鉴定
B.通过向果酒发酵液样品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试剂进行鉴定
C.通过观察果酒发酵前后发酵液的颜色变化进行鉴定
D.通过检测果醋发酵前后发酵液的酸碱度变化进行鉴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在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中,不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是(  )
A.人工合成目的基因B.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C.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D.目的基因的检测表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
A.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
B.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
C.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
A.呼吸道内的气体B.消化道内的消化液
C.毛细血管内的血浆D.膀胱内的尿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科学家们做过许多实验,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漫长过程,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2)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后先后用极细光束和露光处理,实验证明了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之后,他用透过三棱镜的光照射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装片,依据实验结果,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叶绿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用于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3)1941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美国科学家卡尔文也采用了此技术,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为CO2→C3→(CH2O).
(4)后来,科学家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如图所示曲线,图中S1、S2、S3的面积大小表示有关生理过程产生或消耗物质的量,图中E点时产生ATP的场所是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可用S2+S3表示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的量,用S2-S1表示该段积累的有机物量,(用S1、S2、S3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32P标记的某一个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最后产生100个子代噬菌体.子代噬菌体的DNA含有的P元素为31P、32P,其形成的噬菌体的比例为50:1.
(2)通过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DNA和蛋白质的位置变化.
(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机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搅拌的目的是:将噬菌体和细菌分开,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min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低.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图中“被侵染的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否则细胞外32P放射性会增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