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关于基因治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从基因治疗的概念分析,它治疗的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
B. 基因治疗过程中需要把健康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
C. 基因治疗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D. 通过基因治疗能够从根本上治愈,患者后代将不会再患上该类遗传病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pen基因突变后细胞膜对杀虫剂的通透性增强
B.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C.pen基因自发产生的突变是定向的
D.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近年来研究发现,H5亚型禽流感能突破种间屏障感染人类.因此,在流感疫苗开发中考虑对人流感和禽流感主要亚型进行共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科研人员针对人流感病毒H3以及禽流感病毒H5进行了相关研究.
(1)H蛋白是构成流感病毒的主要成分,可以作为制成疫苗,接种到小鼠体内,使小鼠产生免疫.
(2)研究人员利用p质粒构建p﹣H5/H3共表达的重组质粒(如下图).设计思路是:获得H5基因和H3基因,先将H5基因整合到p质粒(仅含有NheⅠ和XhoⅠ酶切位点)上,再将H3基因插入,获得重组质粒.为达到实验目的,需要在目的基因两端引入酶切位点,在H5基因两端需要引入酶切位点.
(3)为研究共表达重组质粒的免疫效果,研究人员在第0、21和35天给实验组小鼠注射一定浓度的重组质粒p﹣H5/H3,对小鼠进行免疫;对照组处理是 . 分别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抗体含量.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加,实验组小鼠体内针对H5和H3的抗体浓度迅速增加,说明p﹣H5/H3免疫后诱导小鼠产生了针对H5和H3的免疫.
(4)研究人员分离了实验组小鼠的脾脏淋巴细胞,分别加入进行特异性刺激,发现p﹣H5/H3免疫后T淋巴细胞增殖明显,且产生了大量的干扰素,说明免疫后诱导小鼠产生了免疫.
(5)科研人员研制的p﹣H5/H3DNA疫苗与传统疫苗相比具有的优点是(至少写出两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表示小肠上皮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括号中填数字编号,横线上填文字)
(1)膜蛋白的合成场所是[];导致四种膜蛋白功能的差异的直接原因是 .
(2)细胞面向肠腔的一侧形成很多微绒毛,以增多细胞膜上数量,高效地吸收来自肠腔的葡萄糖等物质.
(3)若细胞合成的另外一种蛋白质为丙酮酸脱氢酶,推测该酶将被转运到[]中发挥作用.脱去的[H]在膜上完成跨膜运输,与结合,生成水,同时能量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中.
(4)该细胞不能合成胰岛素,其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高等植物和高等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二者染色体的变化规律不同 B. 纺锤体的形成和消失的方式相同
C. 纺锤体形成的方式相同,消失的方式不同 D. 在分裂期的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人在琼脂固体培养基上利用肺炎双球菌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该实验是格里菲斯进行的实验
B. 该实验证明了S型菌体内的DNA是遗传物质
C. 1、2、3组实验是该实验的对照组,培养基上能长出R型菌落的是1
D. 第3组与第4组对照说明了S型菌体内有某种物质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胚胎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受精时卵母细胞需发育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B.受精时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是顶体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
C.胚胎分割可选择囊胚,需要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D.胚胎移植是胚胎工程最后一道程序,移植的胚胎必须选择在原肠胚之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1987年,美国科学家将萤火虫的萤光素基因转入烟草植物细胞,获得高水平的表达。长成的植物通体光亮,堪称自然界的奇迹。这一研究成果表明:( )
①萤火虫与烟草植物的DNA结构基本相同
②萤火虫与烟草植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③烟草植物体内合成了萤光素
④萤火虫和烟草植物合成蛋白质的方式基本相同
A. ①和③ B. ②和③ C. ①和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人体免疫球蛋白中,IgG由四条肽链构成,共有764个氨基酸,则该蛋白质分子中游离的氨基数目至少是
A. 764 B. 760 C. 762 D. 4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