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生态农业工程在生态农业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1)将种植、养殖、水产、园艺与林业、副业、加工业扥进行优化.
(2)将农业废弃物的转化、再生和资源化等综合起来.
(3)将节能、应用清洁能源、生态建筑以及人口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结合起来.
2、农业生态工程的优点有能量的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废物资源化.
3、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人是主要成员和中心环节.人们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作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包括身体代谢的利用和生活上的利用),同时又要降低生产成本和避免环境污染,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4、图示是一个庭院生态工程,生产者是蔬菜,消费者有鸡、鸭、人、猪.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消费者结束,没有分解者.
解答 解:(1)从图中可知,人类生活中所需的能量来自太阳能、沼气等.利用这些能源与利用煤炭相比,突出的优点是减少了燃烧煤炭所产生的污染.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是分解作用;该青年设计生态工程的根本目标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2)该生态工程中的能量能够更多地被人类利用,原因是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3)该生态工程遵循的原理主要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
(4)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可来源于生物,如萤火虫的闪光,A错误;
B、植物可通过物理方式传递信息,如长日照植物需要较长时间的光照才开花,B错误;
C、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如草原返青时,“绿色”的物理信息为食草动物提供可采食信息,C正确;
D、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且这种传递都是双向的,D错误.
故选:C.
故答案为:
(1)太阳能、沼气 减少了燃烧煤炭所产生的污染 分解作用 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2)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3)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
(4)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生态农业工程的构建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届辽宁省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3春•丹东校级期末)占肝脏细胞干重50%以上的有机成分是( )
A.糖 B.蛋白质 C.脂肪 D.核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北省黄石市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5秋•黄石期末)在环境中CO2浓度一定、温度适宜的情况下,测定植物叶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CO2的吸收或释放量,结果如下表所示(表中负值表示CO2释放量,正值表示CO2吸收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光照强度(klx) | 2.0 | 4.0 | 6.0 | 8.0 | 9.0 | 10.0 |
CO2(mg/100cm2•h) | ﹣2.0 | 2.0 | 6.0 | 10.0 | 12.0 | 12.0 |
A.光照强度在8.0~9.0 klx时,细胞呼吸速率不变
B.光照强度在2.0 klx时,细胞不进行光合作用
C.光照强度在6.0 klx时,细胞呼吸速率小于光合作用速率
D.光照强度在10.0klx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是CO2浓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①② | B. | ③④ | C. | ③⑤ | D. | ⑥⑦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便于与外源基因连接 | |
B. | 增加质粒分子在受体细胞存活的机会 | |
C. | 有利于对目的基因是否导入进行检测 | |
D. | 提高受体细胞在自然环境中的耐药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基因突变都会遗传给后代 | |
B. | 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后代都是不育的 | |
C. |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 |
D. | 基因重组只发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540 个 | B. | 7560个 | C. | 8100 个 | D. | 17280 个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