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关于内质网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内质网是单层膜构成的网状管道系统
B.有的内质网上附着有核糖体,参与分泌蛋白的加工与运输过程
C.有些内质网还可以合成磷脂,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参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的形成
D.内质网膜与细胞膜结构类似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浙江省杭州市高一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科学家常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为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是因为
A.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容易得到
B.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在水中容易张破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等膜结构
D.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容易观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科研人员进行有关植物叶面积指数与细胞呼吸、总光合作用量、干物质积累量的实验,所获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据表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叶面积指数(cm2/cm2)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总光合作用量(%) | 12 | 35 | 58 | 76 | 85 | 92 | 93 | 93 |
呼吸量(%) | 8 | 25 | 30 | 45 | 50 | 68 | 93 | 97 |
注:叶面积指数指单位地表面积上植物叶片的面积数量。
A.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增加
B.叶面积指数为5时,植物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
C.叶面积指数>6时,限制总光合作用量增加的因素是含水量和温度
D.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植物的干物质积累量≥ 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二上学期12月检测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显性基因A发生突变,只能产生等位基因a
B.通过人工诱变的方法,人们能培育出生产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
C.基因突变都可以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
D.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有的变异对生物是有利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吉林省高一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丙氨酸的R基为—CH3,谷氨酸的R基为—C3H5O2,它们缩合后形成的二肽分子中C、H、O的原子比例为
A.7:16:6
B.8:14:5
C.8:12:4
D.7:14: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吉林省高一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叙述中,哪项是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共同特征
A.都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
B.都含有C、H、O、N4种元素
C.基本组成单位都是五碳糖
D.基本组成单位都是六碳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一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RNA在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成分是 ( )
A.氨基酸、葡萄糖、碱基 B.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C.核糖、碱基、磷酸 D.脱氧核糖、碱基、磷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之间最可能相同的是
A.碱基序列
B.碱基数目
C.(A+T)/(G+C)的比值
D.碱基种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某实验小组以洋葱组织为实验材料,进行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实验,实验主要过程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一中需加入一定量的洗涤剂和 对洋葱组织进行处理,加入前者是为了瓦解细胞膜结构,加入后者的目的是____。将搅拌和研磨后的物质进行过滤,即可得到含有DNA的滤液。
(2)步骤二是DNA纯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可以采用以下几种不同的方法:
①滤液中NaCl浓度在0.14 mol/L时可分离出DNA,若要再次提纯,需要将其溶解在mol/L的NaCl溶液中;
②通常会向DNA粗提取物中加入嫩肉粉,其目的是____;
③将得到的DNA粗提取物放在60~75℃水浴中保温10~15 min,蛋白质被破坏,但仍能得到纯度较高的DNA,说明了DNA .
(3)步骤三中向滤液中加入DNA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的目的是___ _,依据的原理是 。得到纯净的DNA后,可利用DNA与 在沸水浴条件下发生显色反应,来对其进行鉴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