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1个葡萄糖分子经过彻底氧化分解可产生36或38个ATP。1mol ATP的高能磷酸键储存能量约30.54kJ;1mol葡萄糖氧化共释放2872.2kJ能量。则细胞中能量的转化率最低为( )
A. 25% B. 30% C. 38% D. 46%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1-2012学年浙江省杭州十四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文) 题型:综合题
Ⅰ.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分子,它含有2条多肽链,A链含有21个氨基酸,B链含有30个氨基酸。已知有关氨基酸之间形成3个二硫键(一S一S一)时共脱去6个氢。下图为结晶牛胰岛素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
(1)该分子中的51个氨基酸先在胰腺细胞的核糖体上经 方式形成两条肽链,这两条肽链通过一定的化学键相互连接在一起,最后形成具有空间结构的胰岛素分子。
(2)胰岛素分子中含有肽键 个,胰岛素分子至少有 个氨基。
Ⅱ.现有无标签的稀蛋清液、淀粉液、葡萄糖溶液和淀粉酶溶液各一瓶,还有苏丹Ⅲ染液、双缩脲试剂、本尼迪特试剂和碘一碘化钾溶液供选择使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一种试剂将上述4种溶液区分为两组,你选择的试剂是 ,其中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是 和 溶液。
(2)用 试剂区分第Ⅱ(1)题中不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0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理综)生物部分 题型:综合题
(22分)回答下面Ⅰ、Ⅱ小题。
Ⅰ(6分)下图为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获得生物新品种的过程。
(1)在转基因绵羊的培育过程中,最可能采用的基因运输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__;常用的受体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转基因棉花的培育过程中,若受体细胞为体细胞,则过程⑥的两个主要阶段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要确定转基因抗虫棉是否培育成功,需要进行检测和鉴定,如果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检测抗虫基因是否表达,则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荧光分子等标记的抗虫基因做探针检测___________。
Ⅱ(16分)人类有一种不能同化半乳糖的病——半乳糖血症,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半乳糖的正常代谢途径中,必须先转变为葡萄糖的衍生物(物质丙),才能氧化供能。半乳糖在人体内的正常代谢途径有:半乳糖物质甲;物质甲+物质乙物质丙+物质丁;物质丁物质乙。已知分别控制酶Ⅰ、酶Ⅱ、酶Ⅲ合成的基因A、D、E位于不同对的常染色体上,细胞内的酶量与相应显性基因的个数呈正比。
(1)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拟进行一项调查活动,右表是他们设计的调查结果记录表。由此判断,他们的目的是调查半乳糖血症的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对象 表现型 | 10区 | 11区 | 12区 | 合计 | ||||
男 | 女 | 男 | 女 | 男 | 女 | 男 | 女 | |
正常 | | | | | | | | |
半乳糖血症 | | | | | | | | |
| 平均活性mmol转换(小时·g细胞)(37℃) | ||
酶Ⅰ | 酶Ⅱ | 酶Ⅲ | |
正常人(AADDEE) | 0.1 | 4.8 | 0.32 |
半乳糖血症男患者 | 0.06 | 0.02 | 0.35 |
患者的正常父亲 | 0.05 | 2.5 | 0.17 |
患者的正常母亲 | 0.06 | 2.4 | 0.3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四川绵阳市高中2010级第三次诊断性考试(理综生物) 题型:综合题
)回答下面Ⅰ、Ⅱ小题。
Ⅰ(6分)下图为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获得生物新品种的过程
(1)在转基因绵羊的培育过程中,最可能采用的基因运输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__;常用的受体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转基因棉花的培育过程中,若受体细胞为体细胞,则过程⑥的两个主要阶段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要确定转基因抗虫棉是否培育成功,需要进行检测和鉴定,如果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检测抗虫基因是否表达,则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荧光分子等标记的抗虫基因做探针检测___________。
Ⅱ(16分) 人类有一种不能同化半乳糖的病——半乳糖血症,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半乳糖的正常代谢途径中,必须先转变为葡萄糖的衍生物(物质丙),才能氧化供能。半乳糖在人体内的正常代谢途径有:半乳糖物质甲;物质甲+物质乙物质丙+物质丁;物质丁物质乙。已知分别控制酶Ⅰ、酶Ⅱ、酶Ⅲ合成的基因A、D、E位于不同对的常染色体上,细胞内的酶量与相应显性基因的个数呈正比。
调查对象 表现型 | 10区 | 11区 | 12区 | 合计 | ||||
男 | 女 | 男 | 女 | 男 | 女 | 男 | 女 | |
正常 | | | | | | | | |
半乳糖血症 | | | | | | | | |
| 平均活性mmol转换(小时·g细胞)(37℃) | ||
酶Ⅰ | 酶Ⅱ | 酶Ⅲ | |
正常人(AADDEE) | 0.1 | 4.8 | 0.32 |
半乳糖血症男患者 | 0.06 | 0.02 | 0.35 |
患者的正常父亲 | 0.05 | 2.5 | 0.17 |
患者的正常母亲 | 0.06 | 2.4 | 0.3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3届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文) 题型:综合题
Ⅰ.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分子,它含有2条多肽链,A链含有21个氨基酸,B链含有30个氨基酸。已知有关氨基酸之间形成3个二硫键(一S一S一)时共脱去6个氢。下图为结晶牛胰岛素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
(1)该分子中的51个氨基酸先在胰腺细胞的核糖体上经 方式形成两条肽链,这两条肽链通过一定的化学键相互连接在一起,最后形成具有空间结构的胰岛素分子。
(2)胰岛素分子中含有肽键 个,胰岛素分子至少有 个氨基。
Ⅱ.现有无标签的稀蛋清液、淀粉液、葡萄糖溶液和淀粉酶溶液各一瓶,还有苏丹Ⅲ染液、双缩脲试剂、本尼迪特试剂和碘一碘化钾溶液供选择使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一种试剂将上述4种溶液区分为两组,你选择的试剂是 ,其中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是 和 溶液。
(2)用 试剂区分第Ⅱ(1)题中不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四川绵阳市2010级第三次诊断性考试(理综生物) 题型:综合题
)回答下面Ⅰ、Ⅱ小题。
Ⅰ(6分)下图为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获得生物新品种的过程
(1)在转基因绵羊的培育过程中,最可能采用的基因运输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__;常用的受体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转基因棉花的培育过程中,若受体细胞为体细胞,则过程⑥的两个主要阶段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要确定转基因抗虫棉是否培育成功,需要进行检测和鉴定,如果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检测抗虫基因是否表达,则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荧光分子等标记的抗虫基因做探针检测___________。
Ⅱ(16分) 人类有一种不能同化半乳糖的病——半乳糖血症,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半乳糖的正常代谢途径中,必须先转变为葡萄糖的衍生物(物质丙),才能氧化供能。半乳糖在人体内的正常代谢途径有:半乳糖物质甲;物质甲+物质乙物质丙+物质丁;物质丁物质乙。已知分别控制酶Ⅰ、酶Ⅱ、酶Ⅲ合成的基因A、D、E位于不同对的常染色体上,细胞内的酶量与相应显性基因的个数呈正比。
调查对象 表现型 |
10区 |
11区 |
12区 |
合计 |
||||
男 |
女 |
男 |
女 |
男 |
女 |
男 |
女 |
|
正常 |
|
|
|
|
|
|
|
|
半乳糖血症 |
|
|
|
|
|
|
|
|
(1)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拟进行一项调查活动,右表是他们设计的调查结果记录表。由此判断,他们的目的是调查半乳糖血症的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某半乳糖血症患者和他的父母及纯合正常人体内三种酶的活性比较表(表中数值代表酶活性的大小,且数值越大,酶活性越大)。请分析该表并回答:
|
平均活性mmol转换(小时·g细胞)(37℃) |
||
酶Ⅰ |
酶Ⅱ |
酶Ⅲ |
|
正常人(AADDEE) |
0.1 |
4.8 |
0.32 |
半乳糖血症男患者 |
0.06 |
0.02 |
0.35 |
患者的正常父亲 |
0.05 |
2.5 |
0.17 |
患者的正常母亲 |
0.06 |
2.4 |
0.33 |
①半乳糖血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此类遗传病不仅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现象,还比较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存在半乳糖血症患者的人群中,共有________种基因型的个体,正常人体内的三种酶的平均活性共有_________种情况。
②该患者的正常父亲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该患者的母亲已再次怀孕,家族中无红绿色盲(基因b)病史,则胎儿的基因型为AaDdEEXBXB的概率是___________。
③若该患者经基因治疗康复长大后与一个酶Ⅰ、酶Ⅱ、酶Ⅲ平均活性依次为0.11、2.6、0.32的女子结婚,却生了一个酶Ⅰ、酶Ⅱ、酶Ⅲ平均活性依次为0.11、4.9、0.33的儿子,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患者体内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_产生了基因型为__________的精子,且这种精子完成了受精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