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小题每空2分,共8分)下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 (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 (能或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
①如果 ,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②如果 ,表明骨骼肌受损。
③如果 ,表明部位d受损。
(1)不属于 (2) 不能
(3)①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
②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
③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骨骼肌不收缩;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反射的定义,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有刺激、有反应、有神经系统的参与。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没有神经系统的参与,故不是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传出神经,故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因为传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d,突触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一的,只能由传出神经传到肌细胞,而不由肌细胞传到传出神经。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说明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可由传出神经经突触d传到骨骼肌从而引起骨骼肌收缩,如传出神经受损则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c测不到电位,如骨骼肌受损,则直接刺激骨骼肌不会收缩,如部位d受损,则用a刺激神经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c应测到电位,而传不到骨骼肌,骨骼肌不会收缩,直接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会收缩但兴奋传不到传出神经,电位计c应测不到电位。
考点: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动物神经调节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具体涉及到了反射、反射弧、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突触间的传递等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运用此知识点进行探究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分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10分)近年来,沙棘木蠹蛾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爆发成灾,引起沙棘大面积死亡。研究者发现,鄂尔多斯市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受害程度有显著差异,如图54-1所示:
(1)为了计算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有虫株率,研究者应采用 法分别对两地的沙棘林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2)已知每个有虫株上的虫数大致相同,那么据图可知,从2008~2012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 型增长。
(3)研究者为了研究沙棘的抗虫机理,对山坡地和河滩地的土壤条件进行了调查,发现山坡地和河滩地的土壤肥力及土壤含水量均不同,结果如图。研究者认为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将生长状况相似的沙棘分为A、B两组,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组土壤含水量 (低于/等于/高于)河滩地,土壤肥力 (低于/等于/高于)河滩地,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对河滩地进一步研究,获得如图54-3所示规律。根据图54-3分析,在干旱的气候下,沙棘木蠹蛾的发生量的变化趋势 (增多/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10分)为研究棉花去棉铃(果实)后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者选取至少具有10个棉铃的植株,去除不同比例棉铃,3天后测定叶片的CO2固定速率以及蔗糖和淀粉含量。结果如图。
(1)光合作用碳(暗)反应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在_______________中将CO2转化为三碳糖,进而形成淀粉和蔗糖。
(2)由图1可知,随着去除棉铃百分率的提高,叶片光合速率 。本实验中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植株的CO2固定速率相对值是 。
(3)由图2可知,去除棉铃后,植株叶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加。已知叶片光合产物会被运到棉铃等器官并被利用,因此去除棉铃后,叶片光合产物利用量减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降低,进而在叶片中积累。
(4)综合上述结果可推测,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会 光合作用。
(5)一种验证上述推测的方法为:去除植株上的棉铃并对部分叶片遮光处理,使遮光叶片成为需要光合产物输入的器官,检测 叶片的光合产物含量和光合速率。与只去除棉铃植株的叶片相比,若检测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支持上述推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18分)下图表示以某种农作物①和②两个品种分别培育出不同品种的过程。请回答:
(1)用①和②经过程Ⅰ、Ⅱ培育成⑤,属于 育种,其原理是 。
(2)用③和④培育成⑤的过程属于 育种,过程Ⅲ常用的方法是 。这种育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 。
(3)过程Ⅳ常用的方法是 ,品种⑥是 倍体。
(4)②经射线处理培育成⑧的原理是 。该方法的成功率相对较低,其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6分,每空1分)XYY型男性身材高大,智力正常或略低,性情刚烈,常有攻击性行为,犯罪率高。
(1)这种类型男性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_______条。
(2)这种男性一般缺乏生育能力,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某XYY型男性与正常女性结婚后可以生育,则子女正常的可能性是_________。
(4)XYY型男性产生的原因是他的_______(父亲或母亲)在产生生殖细胞(在减数第_____次分裂)时出现差错。
(5)如果XYY型男性的母亲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该男性是色盲的可能性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12分)为研究淹水时KNO3对甜樱桃根呼吸的影响,设四组盆栽甜樱桃,其中一组淹入清水,其余三组分别淹入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保持液面高出盆土表面,每天定时测定甜樱桃根有氧呼吸速率,结果如图。
请回答:
(1)细胞有氧呼吸生成CO2的场所是 ,分析图中A、B、C三点,可知 点在单位时间内与氧结合的[H]最多。
(2)图中结果显示,淹水时KNO3对甜樱桃根有氧呼吸速率降低有 作用,其中 mmol·L-1的KNO3溶液作用效果最好。
(3)淹水缺氧使地上部分和根系的生长均受到阻碍,地上部分叶色变黄,叶绿素含量减少,使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H]和 减少;根系缺氧会导致根细胞无氧呼吸增强,实验过程中能否改用CO2作为检测有氧呼吸速率的指标?请分析说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7分)下图是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所含蛋白质最多的细胞外液是_______________(填标号)。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__________________(填标号),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填标号)。
(2)如果该图为肝脏的局部结构模式图,当患肝炎时,则B端与A端的液体相比,明显增加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如果该图为鼻黏膜的局部结构模式图,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________(填标号)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最终会使________(填标号)的通透性增强,引起鼻黏膜水肿。
(4)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体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如下图所示,说明: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用虚线箭头表示CO2;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6分)下图A表示某二倍体哺乳动物某器官内连续发生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B、图C为该过程中一个细胞内部分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
(1)该过程进行的场所是 ,图B、图C所示的分裂时期在图A是分别位于过程 。
(2)图B所示细胞中含染色体组数为 ,图C所示细胞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 。
(3)若该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一般情况下,图B细胞移向同一极的基因是 ,图C细胞移向同一极的基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生物技术实践,10分)莠去津是一种含氮农药,在土壤中不易降解,为修复被其污染的土壤,按下面程序选育能 降解莠去津的细菌(目的菌)。已知莠去津在水中溶解度低,含过量莠去津的固体培养基不透明。据图回答:
(1)由图推断,从A瓶到C瓶液体培养的过程称为 ____ ,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将C瓶菌种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之前通常要进行 ____ ,将菌种接种到固体培养基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________法,从图中看本实验采用的是 ________ (填“前者”或“后者”)。一段时间后,培养基出现无透明带菌落和有透明带菌落两种菌落,我们筛选的目的菌是 菌落中的细菌,该菌落生长所需的氮元素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弄清固体培养基中的非目的菌落来自C瓶菌种还是培养基,要如何设置对照组?________________。
(4)此实验中,某同学从培养基上筛选出大约150个菌落,而其他同学只选择出大约50个菌落。该同学的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