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 A地区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留居A地区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
C.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
D.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南省新乡市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所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年上海市徐汇区高考一模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回答下列内环境稳态以及调节相关问题
在维持机体稳态中,消化系统也具有重要作用.人胃肠道的部分神经支配示意图如下.
(1)安静情况下,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兴奋沿神经a传到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促进而胃肠道平滑肌收缩,从而引起胃肠道蠕动.
(2)食物经胃肠道消化吸收,使血糖浓度增加,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 ,导致血糖浓度降低,维持血糖稳定.
(3)严重腹泻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位于 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刺激产生兴奋,该兴奋一方面传至 ,引起口渴感;另一方面可使 素释放增多,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4)如果1图中b处不是在胃部,甲图中b放大成乙图,由图可知对甲细胞的调节,既可通过神经递质直接进
行调节,还可通过有关激素进行调节.原因是 .
(5)2图中A处的信号转换过程为 .
(6)若甲细胞为下丘脑细胞,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甲细胞分泌的物质会 ,这是一种 调节机制.
(7)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为 .
(8)若甲细胞为肌细胞,长时间剧烈运动后,血浆成分发生一些变化,图示中 (填C或B)端乳酸含量会增加.若甲细胞为肝细胞,饥饿时图示中 (填C或B)端血糖浓度高.原因是 胰高血糖素作用于甲细胞促进 ,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年上海市徐汇区高考一模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表示X基因编码含63个氨基酸的肽链.该基因发生基因突变,使mRNA增加了一个三碱基序列AAG,表达的肽链含64个氨基酸.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X基因突变后,参与基因复制的嘌呤类核苷酸比例增加
B.X基因转录时,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碱基配对连接,一旦形成mRNA上碱基改变即可改变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
C.在突变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最多需要61种tRNA参与
D.若形成的多肽中甲硫氨酸和缬氨酸个数分别为1和0,则甲硫氨酸处于图中位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年上海市徐汇区高考一模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选项中各产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①氧化性叶绿素a ②CO2 ③H2O ④ATP ⑤O2 ⑥NADPH.
A.①⑤④⑥③ B.①③⑤④⑥
C.①⑤④⑥②③ D.①⑤⑥④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 |
B. |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保护区内珍稀动物种群的K值 | |
C. | 直接影响野生生物种群密度变化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 |
D. | 防治害虫时,应该在某种群数量达到$\frac{K}{2}$之后进行捕杀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液体培养基 | 蛋白胨 | 牛肉膏 | 氯苯 | 氯化钠 | 硝酸铵 | 无机盐(无碳) | 蒸馏水 |
Ⅰ号 | 10g | 5g | 5mg | 5g | 0g | 0g | 1L |
Ⅱ号 | 0g | 0g | 50mg | 5g | 3g | 适量 | 1L |
Ⅲ号 | 0g | 0g | 20mg~ 80mg | 5g | 3g | 适量 | 1L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维生素D能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的吸收 | |
B. | 哺乳动物的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钙离子 | |
C. | 植物根细胞对土壤中钙离子的吸收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 |
D. | 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加入碳酸钙有助于研磨的充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