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9.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4C标记14CO2追踪光合作用过程中碳的去路,在叶绿体类囊体中检测到放射性物质
B.分离血红蛋白分子的方法叫凝胶色谱法,也称分配色谱法
C.用淀粉和蔗糖探究淀粉酶的专一性试验,可以用碘液来检验实验结果
D.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设置的实验组只对土壤进行灭菌,落叶不必灭菌

分析 1、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
2、凝胶色谱法(分配色谱法)的原理:分子量大的分子通过多孔凝胶颗粒的间隙,路程短,流动快;分子量小的分子穿过多孔凝胶颗粒内部,路程长,流动慢.
3、用淀粉和蔗糖探究淀粉酶的专一性试验中,应该用斐林试剂检测,不能用碘液检测.

解答 解:A、CO2参与暗反应,而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技术,因此用14C标记14CO2追踪光合作用过程中碳的去路,在叶绿体类囊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物质,在叶绿体基质中可检测到放射性,A错误;
B、分离血红蛋白分子的方法叫凝胶色谱法,也称分配色谱法,B正确;
C、碘液不能检测蔗糖是否被分解,因此用淀粉和蔗糖探究淀粉酶的专一性试验中,不可以用碘液来检验实验结果,C错误;
D、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设置的实验组既要对土壤进行灭菌,又要对落叶进行灭菌,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酶的特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如图表示由某种农作物①和②两个品种分别培育出④、⑤、⑥三个品种的过程.请据回答.
(1)用①和②培育成⑤的新品种采用的步骤Ⅰ和Ⅱ称杂交和自交,其培育⑤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2)用③培育出④的常用操作Ⅲ是花药离体培养.由③培育出④再培育出⑤的操作方法称为单倍体育种,其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由③培育成⑥常用的方法Ⅳ是多倍体育种(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其形成的⑥称四倍体.
(4)诱发突变可明显提高的基因突变率和染色体的畸变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如图是在适宜温度下以葡萄为材料所作的几组实验及其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影响葡萄植株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图甲的实验结果表明,在栽培农作物时要注意合理密植.
(2)经检测,葡萄植株一昼夜的CO2净吸收量为250mg,图乙中阴影部分表示的CO2吸收量应大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50mg.假设该植株在24小时内呼吸速率不变,则该植株一昼夜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CO2总量是370mg.C点与D点相比,叶绿体中C3含量的变化是下降,直接原因是二氧化碳吸收量不足.若适当增加植株生长环境中CO2的浓度,图乙中的B点将向右(填“左”或“右”)移动.
(3)图丙表示将植株上的叶片A侧曝光,B侧遮光,并采用适当的方法阻止两部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德国科学家曾使用类似的实验方法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但是实验前该植株需要在黑暗环境中放置一昼夜.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光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有关细胞膜通透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使用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吡罗红染液进入细胞
B.细胞衰老后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将导致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C.细胞质壁分离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大,以加快水分子跨膜运输
D.神经元受刺激时细胞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大,导致兴奋产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微拟球藻为单细胞真核绿藻.为研究有机碳和无机碳对其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在向培养液通入过滤空气的同时添加醋酸钠(CH3COONa)或通入高浓度 CO2,以只通入过滤空气为对照,测得藻细胞生物量和培养液中溶解性无机碳含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1)微拟球藻与蓝藻细胞结构的根本区别是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CO2进入藻细胞后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
(2)培养液中的醋酸钠进入藻细胞需载体参与,培养液中醋酸钠的浓度不宜过高,原因是培养液渗透压过高会引起藻细胞渗透失水.
(3)由图一推测,通入高浓度CO2可提高 微拟球藻的光合速率.据此分析,图二中通入高浓度 CO2条件下,培养液中溶解性无机碳的浓度持续升高的原因可能是通入CO2的速率大于微拟球藻消耗CO2的速率.
(4)另有实验表明,添加醋酸钠不会影响藻细胞的呼吸速率.据此结合图二分析,添加醋酸钠后藻细胞利用 CO2的能力降低.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添加醋酸钠后藻细胞生物量增加的原因是藻细胞具有异养能力,可以利用醋酸钠作为有机营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1)反刍动物瘤胃内栖息着许多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能分解尿素是因为它们能合成脲酶.从瘤胃中分离这些微生物必须先制备以尿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采用高压蒸汽灭菌,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其中一个平板的菌落分布如图所示,推测该同学接种时可能的操作失误是涂布不均匀,如果发现每个平板中菌落形态多样,其原因可能是尿素分解菌的种类较多,或者操作过程污染了杂菌.
(2)由霉菌发酵生产果胶酶是食品工业中使用量最大的酶制剂之一,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果胶酯酶等;在探究果胶酶的用量实验中,因变量是果汁的体积(或果汁的澄清度).
(3)无菌技术是影响植物组织培养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和质量分数为0.l%的氯化汞对外植体消毒,用无菌水清洗,接种时每次使用器械后都需要灼烧灭菌;接种3-4d后,观察外植体的生长情况,若发现外植体被污染,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外植体消毒不彻底,培养基灭菌不彻底.(至少答出两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因在人类试管受精(IVF)技术上的卓越贡献,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的研究使全球超10%不育症夫妇因此获益,迄今,因IVF技术400多万人得以诞生.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条件下,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在雌性动物排卵前后完成的,产生的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进入输卵管,准备与精子受精.当在卵黄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可以观察到两个极体时,说明卵子已经完成了受精.
(2)1951年,爱德华兹发现促性腺激素可以促进成熟雌鼠排卵,这为IVF技术的第一步奠定了理论基础.经过系统研究,爱德华兹终于成功将卵母细胞与获能后的精子在试管中完成受精,受精卵在发育培养液成功进行卵裂.1978年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这是对爱德华兹不懈努力的最好表彰.
(3)在爱德华兹的引领下,对IVF技术的研究有许多新发现.比如可通过显微注射法将单个精子注入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内,以提高受精率;也可对早期胚胎进行遗传学诊断,如在显微镜下检查染色体数目,可降低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出生率,从而实现试管婴儿的优生.
(4)试管婴儿的形成,除IVF技术之外,涉及到的胚胎工程技术还有胚胎早期培养、胚胎移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因为发现了青蒿素,屠呦呦成为我国本土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青蒿素是从青蒿中提取的药用成分,它能有效地杀死导致疟疾的元凶--疟原虫.请回答下列问题:
(1)青蒿素治疗疟原虫的原理是,青蒿素和其衍生物可以与疟原虫细胞膜表面蛋白结合干扰其蛋白的功能,使细胞膜失去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功能,从而干扰营养物质的吸收.
(2)将成熟青蒿细胞浸泡在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中会出现质壁分离现象.若用纤维素酶处理细胞后再放入清水中,一段时间后细胞会吸水涨破.
(3)如果用某种药物处理青蒿根尖,发现其对Ca2+的吸收速率大大降低,面对其他离子的吸收速率没有影响,说明这种药物影响了Ca2+的载体蛋白正常功能.
(4)如图表示在最适温度条件下测得的青蒿植株二氧化碳吸收量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当光照强度达到b点时,在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强度.限制C点后青蒿植株二氧化碳吸收量不再上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C02浓度.
(5)取若干大小相同、生理状况相似的青蒿植株,分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在不同温度下
组别
温度27282930
暗处理后质量变化(℃)-1-2-3-4
光照后比暗处理前增加(mg)+3+3+3+1
分别暗处理1小时,测其质量变化,再立刻光照1小时,测其质量变化,得到的结果如上表所示,则:①在a点的光照条件下,青蒿叶片中能产生[H]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②假如叶片增加或减少的都是葡萄糖的质量,那么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体产生氧气量最多的是三、四组叶片(2分),其氧气的产生量为9 mg(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9.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
(1)毛细血管壁细胞具体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2)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不会.原因是图中血浆内存在着HCO3-、HPO42-等离子.
(3)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4)A液与B液相比,A液中不含蛋白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