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Ⅰ:某研究小组查阅资料了解到:蝗虫为二倍体的生物,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较少(雄蝗虫2n=23,雌蝗虫2n=24),由性染色数决定性别(雄X0,雌XX).蝗虫的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若虫(跳蝻)→成虫.请回答下列问题:
(1)蝗虫精巢中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无变异)和
 
形成的精子中有
 
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中含有
 
条染色体.
(2)蝗虫为农、牧业害虫.要防止蝗灾的发生,关键是控制其幼虫--跳蝻的密度,那么调查跳蝻的密度常用
 
法.采用
 
的方法既能有效的防止蝗灾的发生,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Ⅱ:该研究小组对某池塘中生物的食性及整个生长季节流经各部分的能量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一和表二.
表一
泥鳅 水蚤
小球藻
乌鱼消化道中的食物残屑 + - -
河蚌消化道中的食物残屑 - - +
泥鳅消化道中的食物残屑 - + +
水蚤消化道中的食物残屑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表二 (能量单位:KJ)
太阳能 光合
效率
能量传递效率 水蚤 乌鱼
1010 1% 10% 106 8X105
请依据表一完善下图的食物网,依据食物网和表二计算河蚌从池塘中获取的能量为
 
kJ
考点:精子的形成过程,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
专题:
分析:分析表格一:根据乌鱼消化道中的食物残屑可知其以泥鳅为食;根据河蚌消化道中的食物残屑可知其以小球藻为食;根据泥鳅消化道中的食物残屑可知其以水蚤和小球藻为食;根据水蚤消化道中的食物残屑可知其以小球藻为食,据此可以写出食物链.
解答: 解:Ⅰ(1)蝗虫的精原细胞先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然后再变形形成精子;雄蝗虫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共有23条染色体,则其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中只有1个染色体组,且每个染色体组所含的染色体数目为11或12条.
(2)跳蝻活动范围不广,所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防治蝗灾的方法包括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其中生物防治法既能有效的防治蝗灾的发生,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Ⅱ:根据表一每种生物化道中的食物残屑的种类可判断出食物网如下:

根据表二中太阳能和光合效率可以计算出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010×1%=108kJ;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的效率为10%,则第二营养级活动的总能量为108×10%=107kJ;依据乌鱼获得的总能量(8×105 kJ)和能量传递效率(10%)可算出泥鳅获得的总能量为8×105÷10%=8×106kJ,其中来自水蚤的能量为106×10%=105kJ,则来自小球藻的能量为8×106-105=7.9×106kJ.所以河蚌从池塘中获取的能量为107-7.9×106-106=1.1×106kJ.
故答案为:
Ⅰ:(1)变形    1     11或12     
(2)样方    生物防治
Ⅱ:
  
1.1X106
点评: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精子的形成、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能在不同情况下选择正确的估算方法;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准确计算.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表是某同学在做几个实验时所列举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条件等相关内容,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材料 实验条件 观察内容
A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X染液 线粒体
B 浸泡过的花生种子 清水、苏丹Ⅲ染液、
50%酒精
细胞中着色的小颗粒
(1)A组实验的X染液是
 
,这种染液是将
 
(活或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
(2)B组实验所观察到的颗粒颜色是
 
,50%酒精的作用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自然界中生物种内及种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下述观点不正确的是(  )
A、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几率较低
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
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争斗建立了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此占据资源,这对种的保存是有利的
D、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种有利,但会使另一个种消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去冬今春,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出现严重干旱,农作物减产或缺收.抗旱性农作物能在缺水环境下正常生长,所以其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多数抗旱性农作物能通过细胞代谢,产生一种代谢产物,调节根部细胞液内的渗透压,此代谢产物在叶肉细胞中却很难找到.

(1)解释为什么在抗旱性农作物的叶肉细胞中很难找到与抗旱有关的代谢产物
 

(2)现有一抗旱植物,其体细胞内有一个抗旱基因R,其等位基因为r(不抗旱).R、r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如下:r:ATAAGCATGACATTA  R:ATAAGCAAGACATTA.
①请写出r基因互补链核苷酸序列
 

②己知旱敏型rr植物的分生区某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其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基因型分别为Rr,rr,请在图甲方框内画出该分生区细胞突变后的有丝分裂中期图.
 

(3)为培育能稳定遗传的具抗旱性和多颗粒产量的农作物,科研人员按图乙流程图进行杂交育种.(注:已知抗旱性和多颗粒属显性,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①杂交育种利用的遗传学原理是
 

②在流程图中的“筛选和交配”环节中.你会用什么方法筛选具抗旱性和多颗粒的植物?
 

③最早在
 
代即可选出符合要求的品种.
④若考虑单倍体育种,则应在
 
代选取花粉粒.花粉细胞能发育成单倍体植株,表现出全能性,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回答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问题.
在适宜的条件下,研碎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做如图处理.

(1)从如图中可知,若要将质量不同的各种细胞器分离,采用的方法是
 
.若要分离动物细胞结构,必须首先破坏细胞膜,破坏细胞膜最简便的方法是
 

(2)在P1~P4四种沉淀物中,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是
 
;P2中的椭球形或球形颗粒可能是叶绿体,进行验证的实验方法和现象是
 

将破碎的酵母菌和未处理的酵母菌进行分组实验,如表,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8~10h.
 实验材料  取样  处理  分组  培养液  供氧情况
 适宜浓度
酵母菌液
 50mL  破碎细胞
(细胞壁完整)
 甲  25mL  75mL  无氧
 乙  25mL  75mL  通氧
 未处理  丙  25mL  75mL  无氧
 丁  25mL  75mL  通氧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组不产生酒精
B.乙组不产生水
C.丙组不产生CO2
D.四组都产生丙酮酸
(4)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对此实验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多选).
A.丁组细胞能够不断产生酶
B.丁组酵母菌在不断增殖
C.乙组没有细胞质基质,反应不完全
D.乙组细胞破碎,影响化学反应的连续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为探究夏季晴朗天气条件下,某种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情况,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将该装置放在自然环境下,测得一昼夜玻璃罩内该植物氧气释放速率的变化如图乙.

(1)在一天中甲刻度管中液滴右移到最大值的时刻是乙的
 
点.
(2)c点所示条件下,该植物叶肉细胞产生和消耗氧气的具体部位依次是
 
; 图乙中a点高于b点的原因是
 

(3)e与f相比,e时刻C3的合成速率
 
,原因是
 

(4)在上述实验过程中某段光照时间内,液滴的移动的数据如下.
时刻 第15分钟 第30分钟 第45分钟 第60分钟
距离(mm) 24 29 32 34
乙中与该组实验数据相对应的可能是
 
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表示几种育种方法大致过程.请分析回答:
(1)在图1所示①→②过程中发生了中发生了
 
.若以②的碱基序列为模板经转录和翻译形成③,此过程与以①为模板相比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mRNA碱基序列        B.tRNA种类       C.氨基到种类        D.蛋白质结构
(2)图2中控制高产、中产、低产(A、a)和抗病与感病(B,b)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F2的表现型有
 
种.F2中高产抗病植株占
 
.鉴别高产抗端正植株是否为纯合子的方法是
 
,收获种子种植.若子代
 
,则说明植株为纯合子.在转入抗虫基因的过程中,需要用
 
酶将抗虫基因与载体DNA连接,然后导入受体细胞.
(3)图2利用F1的花粉形成个体④所应用技术的理论依据是
 
,在培养过程中,细胞必须经过
 
过程才能形成胚状体或丛芽.
(4)图2所示的育种方法的原理有
 

(5)图3的育种过程在现代技术中称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图中,W、X、Y、Z四点中光照强度不能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是(  )
A、W、XB、X、Y
C、Y、ZD、Z、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所示为叶绿体中色素、蛋白质等成分在膜上的分布.下列对有关图示结构的描述中,错误的一组是(  )

①该生物膜为叶绿体内膜                
②可完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
③发生的能量转换是:光能→电能→化学能 
④产生的ATP可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