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下列实例与其体现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对应正确的是( )
A.合理放牧→协调与平衡
B.天然混合林→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C.农作物合理密植→物种多样性原理
D.无废弃物农业→整体性原理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对酵母菌呼吸作用的探究是同学们感兴趣的实验,现有两个生物兴趣小组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请根据题设要求做答。
(1)甲兴趣小组想探究的具体问题是:酵母菌是否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产生CO2。现提供若干套(每套均有数个)实验装置如图I (ad)所示:
请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装置序号,并按照实验的组装要求排序(如实验需要,序号可重复使用)。有氧条件下: ;
无氧条件下: 。
(2)乙兴趣小组利用酵母歯培养液、带橡皮塞的锥形瓶两只、lOOml烧杯4个、两根弯曲的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NaOH溶液、淸水、凡士林等实验材科和用具,按图II所示安装好,探究酵母菌所进行的呼吸作用类型。想得到实验结论还必须同时设计另一实验,请指出另一实验装置(假设该装置编号为Ⅲ)如何设计? 。
请预测与结论相符合的现象,并填写在下表空格中:
序号 | 装置中红色液滴的移动现象 | 结论 | |
装置Ⅱ | 装置Ⅲ | ||
1 | ① | ②不移动 | 只进行有氧呼吸 |
2 | ③不移动 | ④ | 只进行无氧呼吸 |
3 | ⑤ | ⑥ | 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有关
D.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杀手之一,其形成原因有多种,但基本上均与胰岛素有关。下图1表示机体免疫异常引起的糖尿病,图2表示给实验动物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某类细胞是 ,由 细胞分裂分化而来。
(2)图1中的三类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但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 。
(3)图1中①②③均可导致糖尿病的发生,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三种糖尿病都属于 病。其中 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进行治疗。
(4)图2中当胰岛素浓度为40^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 (填“能”或“不能”)维持相对稳定,原因是 。
(5)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 (填“兴奋”或“抑制”)状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
(1)氧气分子从肺泡中扩散到血液中的方式是[ ]______________。
(2)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 ]______________。
(3)①和③的不同点是①不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以________________方式进出细胞,体现了细胞膜_______的___________特点。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
(1)当外界溶液浓度_________洋葱内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2)图2为洋葱装叶外表皮细胞在图1步骤f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与出现该现象有关的细胞器主要是_________;图2中,B/A 值越小,质壁分离程度越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用洋葱鳞叶内表皮(透明)实验,在蔗糖溶液中滴加2滴红墨水,引流后也如图2,则[ ]呈红色。当图2细胞核染上红色后,质壁分离现象消失,请用实验方法验证此现象自动复原还是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_______________。
(4)换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重复该实验,发现在没有将KNO3溶液置换成清水的情况下,有的细胞质壁分离后发生了自动复原现象。在此过程中,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B. 生物圈长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
C. 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反映了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D.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有着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2个实验:
①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②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适宜时间后搅拌和离心以上2个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是 ( )
A.沉淀、沉淀 B.沉淀、上清液、
C.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D.上清液、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