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图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b分别指的是子代H5N1和抗体
B. 合成H5N1蛋白质的场所以及所需要的原料都是人体细胞提供的
C. 据图可知,H5N1在宿主细胞内进行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中涉及逆转录酶
D. c的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并释放淋巴因子杀灭靶细胞释放出来的抗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H5N1是RNA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体内,在活细胞内进行生活和繁殖,利用活细胞内的原料合成子代的蛋白质外壳,故合成H5N1蛋白质的场所以及所需要的原料都是人体细胞提供的,在RNA复制和转录时需要逆转录酶的参与。H5N1侵入人体后寄生在组织细胞中,起到免疫作用的是细胞免疫,过程是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激活溶酶体酶是靶细胞裂解,抗原失去寄主而与体液中的抗体结合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故图中a是抗原,b是抗体,c是效应T细胞。
A.a、b分别指的是子代H5N1和抗体,叙述正确。
B.合成H5N1蛋白质的场所以及所需要的原料都是人体细胞提供的,叙述正确。
C.据图可知,H5N1在宿主细胞内进行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中涉及逆转录酶,叙述正确。
D.c的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并释放淋巴因子,释放出来的抗原被抗体消灭。正确。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胰岛素可以改善脑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其调节机理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胰岛素受体(InR)的激活 ,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 末梢释放_____,作用于 突触后 膜上的 (填结构),改善突触后神经元的形态与功能。
(2)胰岛素可以抑制神经元死亡,其原因是胰岛素激活 InR 后,可以_____。
(3)某些糖尿病人胰岛功能正常,但体内胰岛素对 InR 的激活能力下降,导致 InR 对 GLUT 转运葡萄糖的直接促进作用减弱,同时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________(“加强”或“减 弱”)了炎症因子对 GLUT 的抑制能力。最终,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正常人 相比,此类病人体内胰岛素含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表示人体各类血细胞的生成过程,a~f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造血干细胞是未分化的细胞,具有持续增殖的能力
B. a细胞转变成其他细胞需经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过程
C. 效应B细胞可在体外大量增殖
D. e、f细胞高度分化,已不具有分裂和分化的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胸腺既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也能分泌激素
B. 激素调节较神经调节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C. 促胰液素是胰腺分泌重要激素
D. 甲状腺激素与胰岛素几乎可作用于机体全身的组织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培育表达人乳铁蛋白的乳腺生物反应器的技术路线。图中分别表示:tetR为四环素抗性基因,ampR表示氨苄青霉索抗性基因,以及BamHⅠ、HindⅢ、SmaⅠ直线所示为三种限制酶的酶切位点。
据图回答:
(1)图中将人乳铁蛋白基因插入载体,需用____________限制酶同时酶切载体和人乳铁蛋白基因。能使人乳铁蛋白基因在乳腺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调控序列是____________。过程①可采用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为检测人乳铁蛋白是否成功表达,可采用____________技术。
(2)过程②采用的生物技术是____________。在此之前,需要对代孕牛经过__________处理后,使之与供体的生理状况保持相同。如果对胚胎进行性别鉴定,可选用囊胚期的___________细胞进行鉴定。
(3)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其原理与细胞内DNA复制类似(如下图所示)。图中引物为单链DNA片段,它是子链合成延伸的基础。
①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从理论上推测,第四轮循环产物中含有引物A的DNA片段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
②在第____________轮循环产物中开始出现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等长的DNA片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组成血红蛋白、纤维素,DNA的单体分别是( )
A. 葡萄糖、脱氧核苷酸、氨基酸
B. 氨基酸、脱氧核苷酸、葡萄糖
C. 葡萄糖、氨基酸、脱氧核苷酸
D. 氨基酸、葡萄糖、脱氧核苷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B.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葡萄糖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