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20.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灭菌和消毒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杀死孢子和芽孢
B.培养基灭菌结束后应该马上倒平板以防止其凝固
C.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可以采用干热灭菌
D.培养基中加入琼脂后,需要不断用玻棒搅拌

分析 1、消毒和灭菌

消毒灭菌
概念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常用方法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适用对象操作空间、某些液体、双手等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
2、实验室中常用的灭菌方法:
①灼烧灭菌: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此外,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或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火焰燃烧来灭菌;
②干热灭菌: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和金属用具等,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灭菌;
③高压蒸汽灭菌:将灭菌物品放置在盛有适量水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内,为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一般在压力为100 kPa,温度为121℃的条件下,维持15~30 min.

解答 解:A、根据消毒和灭菌的概念可知,灭菌和消毒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杀死孢子和芽孢,A正确;
B、培养基灭菌结束后应该等到冷却到不烫手的程度后倒平板,B错误;
C、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可以采用干热灭菌,C正确;
D、培养基中加入琼脂后,需要不断用玻棒搅拌,以防止加热过程中焦糊,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微生物分离与培养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消毒和灭菌的概念,掌握两者之间的区别;掌握培养基配置的步骤、方法以及相关注意点,识记不同的灭菌方法和应用范围.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水稻的粳性与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A、a控制.已知粳性花粉遇碘呈蓝紫色,糯性花粉遇碘呈红褐色,生物小组某同学获得了某一品系水稻的种子,为了较快地鉴定出这种水稻的基因型,他们将种子播种,开花后收集大量成熟花粉.将多数花粉置于载玻片上,滴加1滴碘液,盖上盖玻片,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有呈蓝紫色和呈红褐色的花粉粒.如图1表示在同一载玻片上随机所得的四个视野中花粉粒的分布状况.黑色圆点表示蓝紫色花粉粒,白色圆点表示红褐色花粉粒.

(1)统计上述4个视野中的两种花粉粒数目,并将结果填入下表.
花粉粒数(个)
蓝紫色红褐色
33
53
44
34
平均数3.83.5
(2)在如图2的直角坐标内绘制表示粳性和糯性花粉粒的数量关系图(直方图).
(3)根据统计结果,这一水稻品系中两种花粉粒数量比例约为1:1,由此可知该品系水稻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杂合子.
(4)如果将此水稻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所得植株的基因型是A和a,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植株能否产生可育后代?不能,因为在减数分裂中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所以不能形成正常种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请回答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1)生产上常用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NAA)处理扦插枝条,促其生根.为了验证萘乙酸的生理作用与生长素作用相似,某人取生长状况一致的某植物嫩枝若干条,随机平分为A、B、C三组,进行了下表中实验:
组别处理培养
A组去掉嫩叶,浸于10ppm的NAA溶液中24h后取出枝条,用清水洗净,插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杯外包上黑纸避光,观察枝条生根情况
B组不去掉嫩叶,浸于10ppm的NAA溶液中
C组不去掉嫩叶,浸于清水中
①实验中有2组(填“1”“2”或“3”)对照实验.
②用黑纸包住烧杯遮光的原因可能是避免光对植物生根的影响.
(2)研究者取生长良好4~5周龄拟南芥完全展开的叶,照光使气孔张开.撕取其下表皮,做成临时装片.从盖玻片一侧滴入不同浓度乙烯利溶液(能放出乙烯),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后,在光下处理30min,测量并记录气孔直径.之后滴加蒸馏水,用同样方法清除乙烯利,再在光下处理30min,测量并记录气孔直径,结果如图1所示.

①图1中用乙烯利处理叶片后,气孔的变化说明,乙烯可诱导气孔关闭.
②用0.004%浓度的乙烯利处理拟南芥叶,既不会伤害保卫细胞,又能获得较好的诱导效果.
(3)为研究乙烯调控气孔运动的机制,研究者用乙烯利、cPTIO(NO清除剂)等处理拟南芥叶,并测定气孔直径和细胞内NO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所示结果可以推测乙烯通过诱导NO的产生,导致气孔关闭(或开度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请回答下列生物技术方面的问题.
(1)进行菊花的组织培养,除要提供适宜的营养物质和激素外,还要控制适宜的pH、温度、光照等条件
(2)如图为胡萝卜素萃取样品的鉴定结果示意图,图中②代表的物质是其它色素杂质.上述鉴定所用的方法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于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
(3)为了调查南充市西河的水质状况,某兴趣小组决定测定该河流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并对细菌进行分离.
①该小组采用涂布法检测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将1mL水样稀释100倍,在3个培养基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培养基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9、38、和37.据此可得出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约为3.8×107个.同时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培养基一起培养,这样做的目的是检测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
②该小组将得到的菌株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并混匀,一部分进行静置培养,另一部分进行振荡培养.结果发现:振荡培养的细菌比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其原因是: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中溶解氧(氧气)的含量,同时可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图1中,Ⅰ~Ⅴ表示某植物细胞某些代谢过程,a~c表示相关物质.图2表示在不同温度下,测定该植物叶片1cm2重量(mg)变化情况(均指有机物的重量变化)的操作流程及结果,据图分析回答问题(除温度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1)图1中,I~V过程,能产生ATP的是Ⅰ、Ⅲ、Ⅳ、Ⅴ(用图中罗马数字表示);物质a、b分别是氧气、二氧化碳.
(2)请写出图1中III、IV、V的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stackrel{酶}{→}$6CO2+12H2O+能量.
(3)从图2分析,在某温度条件下,该植物的呼吸速率为X(mg/cm2•h)(用图中字母表示),实际光合速率可表示为Y+2X(mg/cm2•h)(用图中字母表示).
(4)从图2分析,维持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维持16℃,植物能否生长?能够生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关于植物叶肉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两种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与能量转换有关
B.所含酶的种类相同
C.无需其他处理,通过光学显微镜可以直接观察到两者的形态
D.这两种细胞器都是通过内膜折叠增加生物膜的面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如表所示为某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请回答:
成分含量
NaNO33g
K2HPO41g
KCI0.5g
MgSO4•7H2O0.5g
FeSO40.01g
(CH2O)30g
H2O1 000mL
青霉素0.1万单位
(1)依物理性质,该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以用途划分,则属于选择培养基.
(2)根据培养基原料,所培养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是异养.
(3)此营养液若用来培养固氮微生物,则应除去的成分是NaNO3
(4)该培养基中的碳源是(CH2O).
(5)各种成分在熔化后分装前必须进行调pH,接种前要进行灭菌.
(6)若用该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应除去的物质是(CH2O),应加入的物质是纤维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如图所示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②和③大都是运动的,所以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①是糖分子与膜蛋白结合的糖蛋白,在细胞膜内侧
C.②③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与物质进出无关
D.②在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其化学元素组成是C、H、O、N、P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生物学实验中常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放大该标本的长度或宽度.
(2)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在视野范围内看到80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细胞5个.
(3)实验中用同一显微镜观察了同一装片4次,每次仅调整目镜或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得到下面各图.请问其中视野最亮的是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