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8.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欧文顿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科学家通过提取红细胞中的脂质实验,得出结论:膜的脂质分子是双层排布
C.罗伯特森通过电镜观察,提出了生物膜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
D.在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分析 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解答 解:A、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错误;
B、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正确;
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生物膜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C正确;
D、在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膜研究的前沿信息,要求考生了解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山东华侨中学新高二开学检测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对35S标记的甲组噬菌体不进行搅拌、32P标记的乙组噬菌体保温时间过长,则最可能的实验结果是( )

A.甲组的上清液中无放射性

B.甲组的沉淀物中有较强的放射性

C.乙组的沉淀物中无放射性

D.乙组的上清液中有微弱的放射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如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如果在C点时加入少量的酶,会使反应速率加快
B.如果A点时温度升高10℃,曲线上升的幅度会变小
C.在A点时,随着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D.在B点时,反应底物浓度限制了反应速率的提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生物技术已经渗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
(1)目前临床用的胰岛素生效较慢,科学家将胰岛素B链的第28和29个氨基酸调换顺序,成功获得了速效胰岛素.生产速效胰岛素,需要对胰岛素基因(胰岛素/胰岛素mRNA/胰岛素基因/胰岛)进行定向改造.为了将改造后的分子导入受体大肠杆菌,一般需要用Ca2+处理大肠杆菌细胞,使之成为感受态细胞.
(2)科学家利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单克隆抗体,制作出了早早孕试纸.要获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单克隆抗体,需要先将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到小鼠体内,培养一段时间之后,将从小鼠的脾脏中提取出的B淋巴细胞和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杂交瘤细胞.
(3)许多不孕不育的夫妇受益于试管婴儿技术,在体外受精前,要对采集到的精子进行获能处理,才能与卵子受精.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要移入发育培养液中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再移植到母亲体内,早期胚胎发育到囊胚阶段的某一时刻,会冲破透明带,称之为“孵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3.如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甲为B细胞,其与细胞乙、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
B.有细胞丙参与的免疫过程一定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C.与细胞乙相比,细胞丙的溶酶体更发达
D.细胞丙消化抗原-抗体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核利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烟草花叶病毒(TMV)是一种在烟草及蔬菜等经济作物中广泛传播的病毒,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危害.研究者利用植物基因工程的方法将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CP基因)导入烟草并在转化的烟草植株中表达,使其获得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抗性.如图是转化烟草植株的培育流程,请回答:

(1)含有CP基因的cDNA文库是通过将TMV的RNA进行反转录获得的.在对cDNA进行PCR扩增时,设计的引物自身不能含有互补序列.
(2)将CP基因导入土壤农杆菌质粒的T-DNA区,其原因是T-DNA可以从农杆菌中转移并稳定整合到植物染色体的DNA中.
(3)含重组质粒的土壤农杆菌与烟草叶共培养前,对烟草叶的处理要求是无菌,并切成小片.
(4)共培养形成愈伤组织时的培养条件是必须避光有光或避光).
(5)在配置诱导芽、根的培养基时,要注意在不同的培养阶段需调整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最终检测转基因是否成功,可用抗原-抗体杂交(或抗病接种实验)方法进行检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研究人员进行了含有不同钠离子浓度的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同、钾离子浓度相同)对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未受刺激时,枪乌贼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膜内的K+扩散到膜外,而膜外的Na+不能扩散进来
B.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浓度可以影响动作电位的幅度和速率
C.若持续降低细胞外液中钠离子的浓度,则神经纤维可能会接受适宜刺激后无法产生动作电位
D.在神经纤维产生兴奋、传导兴奋的过程中,Na+进出细胞均不消耗ATP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多环芳烃菲在染料、杀虫剂等生产过程中被广泛使用,是土壤、河水中常见的污染物之一.下图表示科研人员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获得能降解多环芳烃菲的菌株Q的主要步骤.请回答:

(1)步骤①→③的培养过程中,培养液中加人多环芳烃菲作为唯一碳源,目的是筛选出目的菌株.
(2)步骤①→③的培养过程中,需将锥形瓶放在摇床上振荡,一方面使菌株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能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3)步骤④用平板划线法纯化菌株Q过程中,在做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原因是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少.采用固体平板培养细菌时要倒置培养的目的是防止冷凝后形成的水珠滴落在培养基上污染培养基.
(4)接种环通过灼烧来灭菌,完成步骤④中划线操作,共需灼烧接种环6 次.
(5)为了获得分解多环芳烃菲能力更强的菌株,研究人员又对菌种Q进行了诱变处理,得到突变株K.为了比较两种菌株降解多环芳烃菲的能力,设计了下列实验,请补全实验步骤:
①取9只锥形瓶均分成三组,编号A、B、C.
②向9支锥形瓶中分别加入向9支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量以多环芳烃菲为唯一碳源的培养液  为唯一碳源的培养液.
③向A、B、C三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向A、B、C三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无菌水、菌株Q菌液和突变株K菌液.
④28℃恒温培养3天后,测定锥形瓶中多环芳烃菲的降解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图有Ⅰ、Ⅱ、Ⅲ、Ⅳ四类细胞的结构模式图,据图判断错误的是(  )
A.图中只有III无染色体,遗传物质为DNA
B.四类细胞共有的膜结构是细胞膜和核糖体
C.Ⅳ为低等植物细胞
D.核被膜有4层磷脂分子,核外膜通常与粗面内质网相连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