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欧文顿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 |
B. | 科学家通过提取红细胞中的脂质实验,得出结论:膜的脂质分子是双层排布 | |
C. | 罗伯特森通过电镜观察,提出了生物膜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 | |
D. | 在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
分析 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解答 解:A、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错误;
B、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正确;
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生物膜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C正确;
D、在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膜研究的前沿信息,要求考生了解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山东华侨中学新高二开学检测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对35S标记的甲组噬菌体不进行搅拌、32P标记的乙组噬菌体保温时间过长,则最可能的实验结果是( )
A.甲组的上清液中无放射性
B.甲组的沉淀物中有较强的放射性
C.乙组的沉淀物中无放射性
D.乙组的上清液中有微弱的放射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如果在C点时加入少量的酶,会使反应速率加快 | |
B. | 如果A点时温度升高10℃,曲线上升的幅度会变小 | |
C. | 在A点时,随着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 |
D. | 在B点时,反应底物浓度限制了反应速率的提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细胞甲为B细胞,其与细胞乙、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 | |
B. | 有细胞丙参与的免疫过程一定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 |
C. | 与细胞乙相比,细胞丙的溶酶体更发达 | |
D. | 细胞丙消化抗原-抗体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核利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在未受刺激时,枪乌贼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膜内的K+扩散到膜外,而膜外的Na+不能扩散进来 | |
B. | 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浓度可以影响动作电位的幅度和速率 | |
C. | 若持续降低细胞外液中钠离子的浓度,则神经纤维可能会接受适宜刺激后无法产生动作电位 | |
D. | 在神经纤维产生兴奋、传导兴奋的过程中,Na+进出细胞均不消耗ATP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图中只有III无染色体,遗传物质为DNA | |
B. | 四类细胞共有的膜结构是细胞膜和核糖体 | |
C. | Ⅳ为低等植物细胞 | |
D. | 核被膜有4层磷脂分子,核外膜通常与粗面内质网相连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