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由图甲漏斗液面上升可知,实验初始时c两侧浓度大小是a b.由图乙可知漏斗中溶液吸水速率在 ,最终液面不再上升,当液面不再上升时,c两侧浓度大小是a b
(2)图丙中相当于图甲中c结构的是 (填序号),结构②当中充满的液体是 。此时细胞液的浓度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是 。
A.细胞液>外界溶液 | B.细胞液<外界溶液 |
C.细胞液=外界溶液 | D.都有可能 |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浙江台州路桥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表面具有多种抗原类型(如Ⅰ、Ⅱ、Ⅲ型等),不同的抗原类型之间不能通过突变而发生转换。格里菲斯将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与R—Ⅱ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大量死亡,并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了具有活性的S—Ⅲ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小鼠未死亡。此实验结果能支持的假设是
A.S—Ⅲ型菌经突变形成了耐高温型菌
B.S—Ⅲ型菌是由R—Ⅱ型菌突变形成的
C.R—Ⅱ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Ⅲ型菌
D.加热后S—Ⅲ型菌可能未被完全杀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湖北省协作校高三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紫色洋葱根尖可分为根毛区、伸长区(细胞呈细长的长方形,液泡小而多)、分生区、根冠(细胞呈球形,液泡小而少)。右图曲线是“在适宜条件下,探究完全培养液中氧浓度与根对K+吸收速率之间的关系”的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紫色洋葱根尖的____________区细胞有明显的原生质层,一个完整的植物细胞中不属于原生质层的结构有____________。
(2)限制曲线中bc段K+吸收速率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曲线中d点以后K+吸收速率不再明显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利用紫色洋葱鱗片叶外表皮做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细胞内的“白色部分”是_______________,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湖北省协作校高三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科研人员对某细胞器进行研究时,发现其膜上能产生气体,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该过程可发生在所有细胞中 B.产生气体过程消耗ATP
C.该细胞器一定具有双层膜 D.该过程不受外界因素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湖北省协作校高三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A. 占细胞鲜重百分比最多的元素是C
B. 组成DNA、磷脂分子的元素种类相同
C. 非生物界与生物界的元素种类相同
D.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多以离子形式存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河北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ATP是每一个活细胞都能合成的直接能源物质,因为所有活细胞中都有ATP合成酶。如图细胞是能产生抗体A的某免疫细胞,关于该细胞中标出的三个基因的开闭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A抗体基因打开 B.只有ATP合成酶基因打开
C.其中有两个基因是打开的 D.其中三个基因都是打开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河北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关于叶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叶绿素a和叶绿素b都含有镁元素
B.被叶绿素吸收的光可用于光合作用
C.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不同
D.植物呈现绿色是由于叶绿素能有效地吸收绿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河北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叶内细胞内的下列生理过程,一定在生物膜上进行的是( )
A.O2的产生 B.H2O生成
C.[H]的消耗 D.ATP的合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10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大多数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各种蛋白质合成之后要分别运送到细胞中的不同部位,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如图表示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①、②、③表示细胞器,a、b、c表示某些过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①、②、③是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B.该过程可以说明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C.a表示脱水缩合过程,b、c表示蛋白质的加工及运输过程
D.图解中的过程在原核细胞中也可以进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