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酸雨 | B. | 温室效应 | C. | 臭氧减少 | D. | 雾霾 |
分析 1.全球性气候变化
(1)变化原因及危害:
(2)
2.臭氧层破坏
(1)臭氧层作用: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2)破坏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3)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个臭氧分子.
(4)危害: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3.酸雨
(1)形成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酸雨的pH<5.6.
(2)来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
(3)危害
①酸雨落在植物体上直接危害植物的茎和叶片.
②酸雨污染的水体,严重威胁着鱼、虾和贝类的生存.
③酸雨使土壤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增加,从而毒害植物和土壤中的动物.
④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
解答 解:A、酸雨的形成原因是主要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产生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A错误;
B、温室效应是燃烧过多的化石燃料造成的,B错误;
C、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个臭氧分子,C正确;
D、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霾,也称灰霾(烟霞)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生态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若在B点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会加快 | |
B. | 若在B点提高反应温度,反应速率会加快 | |
C. | 若在C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将加快 | |
D. | 若在A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将不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HIV复制需要巨噬细胞的RNA复制酶 | |
B. | 该人源化的小鼠模型不含有T细胞 | |
C. | HIV感染者仅有免疫器官中可检测到HIV | |
D. | HIV只能感染并破坏人体的巨噬细胞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空间异质性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 |
B. | 温带群落的明显季节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 |
C. | 影响动植物在森林群落中垂直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 |
D. | 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 |
B. | 田鼠种群增长的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5 | |
C. | 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 | |
D. | 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①、②的操作中使用了限制酶和DNA聚合酶 | |
B. | ③→④过程利用了膜的结构特性,显微镜下观察③细胞的Ti质粒是筛选标志之一 | |
C. | 应用DNA探针技术,可检测④细胞中目的基因是否表达 | |
D. | 一般情况下⑤只要表现出抗虫性状,就表明植株发生了可遗传变异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陆地生物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 )
A.荒漠 B.草原 C.热带雨林 D.苔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二上第一次段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
A.耗氧量减少,竖毛肌放松 B.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C.耗氧量减少,心律变慢 D.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