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在封闭的温室内栽种农作物,以下措施不能提高作物产量的是
A. 适当增加光照强度
B. 增加室内C02浓度
C. 增大室内昼夜温差
D. 采用绿色玻璃盖顶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一家系的遗传系谱图。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Ⅱ-5不带有乙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病的致病基因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
B.乙病的致病基因为隐性,位于X染色体上
C.Ⅲ-5的乙病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Ⅰ-2
D.Ⅲ-3与Ⅲ-6婚配,后代正常的概率仅为7/2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曲线b表示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分析正确的是( )
A. 升高温度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c表示
B. 酶量减少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
C. 酶量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D. 减小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请回答下列有关小麦细胞代谢的相关问题
(1)图甲曲线中,当光照强度为a点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当光照强度为600 lx时,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同化总量为_______umol/(m.s),当光照强度_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200lx时,细胞会表现出乙图细胞的生理状态。大棚种植蔬菜时,白天应控制光强为甲图中的_________(a、b、c、d)点最为理想。
(2)图丙表示某小麦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关系图,在图丙a、b、c、d四种浓度中,最适合该器官储藏的氧浓度是_________;细胞呼吸的底物是葡萄糖,则在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的______倍。
(3)若将小麦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余的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植物对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温度(℃)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光照下吸收CO2(mg/h) | 1.00 | 1.75 | 2.50 | 3.20 | 3.75 | 3.50 | 3.00 |
黑暗中释放CO2(mg/h) | 0.50 | 0.75 | 1.00 | 1.50 | 2.25 | 3.00 | 3.50 |
则昼夜不停地给予光照,该小麦生长的最适宜温度是_________℃;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温度均保持在30℃的条件下,该植物能否生长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G蛋白偶联受体调控着细胞对激素、神经递质的大部分应答。下图表示促甲状腺激素与靶细胞膜内侧的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活化G蛋白,进而引起细胞内一系列代谢变化的过程。请回答:
(1)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________,G蛋白偶联受体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________。
(2)图中过程①需要细胞质为其提供________作为原料,催化该过程的酶是________。
(3) 寒冷刺激时,图中的生物学效应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受寒冷刺激时,皮肤冷觉感受器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膜电位将变为________。在体温调节中枢的突触中,信号转换的一般方式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在不同情况下,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C点时细胞液浓度最低
B. 图乙中MN时间段,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减弱
C. 图丙中B点之后,细胞液浓度下降速度减慢可能与细胞壁有关
D. 图丁中C点时原生质体体积最小,但吸水能力最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植物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暗反应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ATP
B. 暗反应是只在暗处进行的反应
C. C3的还原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H]
D. 暗反应过程中有C5的再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图1、图2分别表示两种生物膜结构及其上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1、图2分别表示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内膜
B. 图1上发生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C. 图2中O2的生成与ATP的生成分别发生在膜的两侧
D. 两图中ATP的生成均与H+的浓度梯度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