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5.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研究CO2含量和光照强度对大豆光合作用的综合影响.实验时用生长发育状况一致的大豆植株在室温25℃下进行,通过缓冲液调节保持密闭空间内CO2浓度的相对恒定.对各组实验装置精确测量的液滴移动数值记录于下表.根据图表分析回答:
组别实验条件液滴移动
(mm/h)
光照(lx)CO2(%)
68000.03右移60
710000.03右移90
810000..05右移112
915000.05右移112
1015000.05右移90
(1)在较强光照下,每组装置中液滴右移的生理原因是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第8、9组的结果相同,限制第9组装置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CO2浓度.
(2)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当装置中CO2浓度为0.03%时,光照强度增大到1000lx时,光合作用速度不再增加.
(3)若给大豆苗添加H218O,一段时间后,密闭装置内能否出现18O2?能并请说明理由光反应水分解产生18O2
(4)若将该装置放置于黑暗条件下,则装置中毛细刻度管内的液滴应向左方向移动,为什么?因为黑暗条件下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装置内的O2,产生的CO2被缓冲溶液吸收,气体减少,气压降低
(5)若在第6、7组之间增加一组实验,光强为800lx,CO2为0.05%,预期这一条件下装置中液滴向右移动的范围是60~112 mm/h之间.

分析 据图分析:实验中植物既进行呼吸作用也进行光合作用.当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时,氧气减少而二氧化碳增多,但多余的二氧化碳会被缓冲液吸收,所以气体总量减少,液滴会左移;当呼吸作用强度小于光合作用强度时,氧气增多而二氧化碳减少,但缓冲液能维持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所以气体总量增加,液滴会右移.表格中可以看出,通过改变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来观察液滴的移动距离.

解答 解:(1)当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时,产生的氧气大于呼吸作用消耗,而二氧化碳量由缓冲液进行调节,因此使表格中每组装置中液滴均右移.6、7两组实验可为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相同;8、9两组可视为一组对照实验,自变量为光照强度,但是液滴移动的距离相等,说明已经达到光饱和点,因此限制因素为CO2浓度.
(2)图中第6、7组的二氧化碳浓度不变,光照强度不同,因此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第7、8两组的光照强度相同,二氧化碳浓度不同,因此此时限制光合作用速度的主要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当装置中CO2浓度为0.03%时,光照强度增大到1000klx 时,光合作用速度不再增加.
(3)若给植株添加H218O,该水将会用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光反应中水发生光解产生氧气和[H],因此一段时间后空气中能检测到18O2
(4)若将该装置放置于黑暗条件下,则短时间内装置中毛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由于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CO2被缓冲液吸收,因此导致装置中气体总量减少,使细刻度管内的液滴向左方向移动.
(5)图中第6组的二氧化碳浓度为0.03%,光照强度800klx时,液滴右移60mm/h;比较第8、9组,发现二氧化碳浓度为0.05%时,光照强度为1000klx或1500klx时,液滴都右移112mm/h,说明了光强为800lx,CO2为0.05%,液滴右移最小值为60mm/h、最大值为112mm/h.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  CO2浓度
(2)1000
(3)能   光反应水分解产生18O2
(4)左   因为黑暗条件下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装置内的O2,产生的CO2被缓冲溶液吸收,气体减少,气压降低
(5)60~112

点评 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水中氧元素的转移途径、主动运输等相关知识,本题将两种重要代谢作用的关系设计在一个密闭的装置中,同时又用缓冲液来调节装置中二氧化碳量,在解题时能够运用单一变量的原则分析实验表格.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有关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阐述,错误的是(  )
A.C、H、O、N、P是核糖体、ATP、染色质、核苷酸共有的化学元素
B.脂质中的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所有细胞都含有磷脂
C.核酸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是它的基本单位核苷酸
D.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各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不同,在功能上也各有分工.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在细胞中穿梭往来,繁忙地运输着“货物”,就像“深海中的潜艇”的是囊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有关下面两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有多个突触
B.乙图的④扩大了面积,有利于其功能的完成
C.乙图中②③④构成突触
D.①中物质进入③的过程属于被动转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关于颤藻(蓝藻的一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线粒体是颤藻进行需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B.颤藻在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C.核糖体是颤藻细胞内蛋白质的“装配机器”,主要由蛋白质和mRNA组成
D.颤藻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其次是R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下图1为绿色植物紧密联系的两个生理过程(甲和乙);图2为该植物在盛夏一昼夜中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的情况,其中S1、S2、S3分别表示曲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图3表示该植物在适宜的光照、CO2浓度环境中,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净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1中过程甲表示光合作用.过程乙的完成,需首先经过糖酵解过程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再经过三羧酸循环过程将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2)图2中曲线ab段上升的原因是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弱,e点进行的生理过程可用图1中的甲和乙(甲/乙)过程表示,e点凹陷的原因是图1中的①(用数字标号表示)过程减弱.
(3)如图2所示,已知该植物能正常生长,则一昼夜该植物有机物的积累总量为S2─S1─S3(用S1、S2、S3的数学关系来表示),该植物一昼夜中有机物积累量最多的时刻是曲线上f点对应的时间.
(4)图3中45℃时叶肉细胞中产生还原性氢的细胞结构是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5)图3中,植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光合速率最大值(用单位时间内有机物的合成量表示)8.8(8.5-9)(单位),当温度达到55摄氏度时,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活动降为0.
(6)如果该植物每周合成的葡萄糖总量为1.35mol,消耗0.35mol葡萄糖.则不考虑厌氧呼吸的情况下,该植物每周净释放氧气192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如图表示某动物细胞中染色体和染色体上的基因,回答:
(1)等位基因和同源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2)染色体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和DNA.
(3)图中染色体1与2(或3与4)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基因A与B(或b)是一对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后期进行自由组合.
(4)该细胞理论上能形成4种配子,分别为AB、Ab、aB、ab比例为1:1: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如图的分子结构为某种核苷酸,已知分子结构式的右上角部分为腺嘌呤碱基.请仔细观察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该核苷酸的生物学名称为核糖核苷酸.
(2)该核苷酸是构成哪一类核酸的基本原料?核糖核酸.
(3)由该核苷酸构成的核酸含有几种碱基: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研究者发现,小鼠舌头上的某些味觉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均存在蛋白C,该蛋白能和脂肪结合.为研究蛋白C的功能,进行了系列实验.
(1)蛋白C是一种膜蛋白,它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然后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加工.
(2)试验一:让小鼠舌头接触脂肪,结果发现正常小鼠小肠出现脂肪消化液,而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分泌的脂肪消化液明显减少.由此推测,脂肪通过与味觉细胞表面的蛋白C结合,刺激了脂肪味觉感受器,产生兴奋,传到相关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刺激消化腺分泌.
(3)实验二:分别培养实脸一中两种小鼠的小肠上皮细胞,向培养液中加入脂肪分解物.与正常小鼠细胞相比,进入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细胞的脂肪分解物减少,表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蛋白C的功能是促进脂肪分解物的吸收.
(4)为了证实其他哺乳动物的蛋白C也有相似作用,可行的做法是从该种动物的基因文库中获得蛋白C基因序列,然后以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为受体,导入该基因序列,检测发育出的小鼠相关指标的恢复程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