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0.下列有关癌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些病毒能将其基因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人的细胞癌变
B.癌细胞因为膜上的蛋白质改变,易被效应T细胞识别而裂解
C.当癌细胞分裂达到一定数量会出现细胞接触抑制现象
D.癌症可以是一系列的基因突变逐渐积累的结果

分析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2、细胞癌变的原因:
(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解答 解:A、致癌病毒能够将其携带的癌基因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细胞癌变,A正确;
B、效应T细胞能识别异常的细胞,使其裂解,癌细胞结构发生改变,属于异常细胞,能被识别,B正确;
C、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即使细胞相互接触也不会出现接触抑制,C错误;
D、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变异逐渐积累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掌握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假设A、h代表水稻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独立遗传.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了培育出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杂交育种过程中从子一代开始选种
B.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法应用的原理和④相同
C.⑥过程需要用低温或者秋水仙索处理种子或者幼苗
D.过程⑦育种过程可以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以下是某研究小组所做的调查,请回答相关问题.
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分解者,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物质循环.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首先做了半分解和未分解两种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将每种叶片与土壤混合均匀后置于两个盆中,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不同处理蒙古栎杨树红松白桦
未分解叶2.445.944.797.30
半分解叶7.209.428.715.23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灭菌 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在不同叶片中,对杨树的半分解叶最为喜好.由此说明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血浆、淋巴、组织液都可以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C.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D.内环境稳态有利于细胞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甲、乙、丙三个生物兴趣小组按如下三个流程进行课外探究活动,请回答:
兴趣小组甲:

兴趣小组乙:挑选豆腐→豆腐长毛→加盐腌制→加卤装瓶→密封腌制
兴趣小组丙:土壤取样→梯度稀释→接种于培养基→计数
(1)甲组由果酒的制作转变成果醋的制作时,需要改变的环境条件是氧气和温度,请完善酒精发酵的反应式:C6H12O6→2C2H5OH+2CO2
(2)乙组在制作腐乳过程中,先将切好的豆腐块放置在笼屉内,为使毛霉发酵充分,必须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丝来自于空气中的毛霉孢子.密封腌制时添加卤汤,卤汤中酒精的含量应控制在12%左右,酒精含量过低会导致其它微生物生长(豆腐腐败).
(3)丙组欲按以上方法统计土壤中能降解苯酚的某菌株的数量,其流程中土壤样品稀释后,应该接种于以
苯酚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该组同学在稀释倍数为104的培养基中测得平板上菌落数的平均值为60,则每毫升样品中的菌株数是3×106个(涂布平板时所用稀释液的体积为0.2毫升).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后,才能倒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5.白菜、甘蓝均为二倍体,若将白菜和甘蓝两者的花粉细胞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得到杂种细胞,再经植物组织培养获得“白菜-甘蓝”杂种植株幼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培育出的“白菜-甘蓝”植株不能结籽
B.该诱导融合过程一般使用灭活的病毒
C.该培育过程中的变异为染色体变异
D.该过程中需要向培养基中添加植物激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酵母菌是重要的模式生物,某生物兴趣小组对酿酒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进行了研究.如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BC段酵母菌呼吸的方式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葡萄糖大量消耗外,还有乙醇含量过高、培养液的pH下降.
(3)在T1-T2时段,单位时间内酵母菌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有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少、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多.
(4)某同学在T3时取样,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明显高于D点对应的数量,原因可能有取样时培养液未摇匀,从底部取样、未染色,统计的菌体数包含了死亡的菌体和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出现错误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率领的科研团队所提取出的青蒿素可以有效地治疗疟疾.在青蒿素被提取应用之前,奎宁被广泛用来治疗疟疾,治疗机理是奎宁可以和疟原虫DNA结合,形成复合物.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青蒿素是植物细胞的一种代谢产物,可能贮存于液泡中
B.奎宁作用机理可能是直接抑制疟原虫DNA复制和转录
C.疟原虫DNA复制主要场所是细胞核,转录主要场所在细胞质
D.疟原虫摄食的主要方式是胞吞,则该过程消耗能量,而不需要载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河北省唐山市高一3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所示为甘蔗叶肉细胞内的一系列反应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过程①中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都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B.过程②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过程④释放的能量用于 C3的还原

C.过程①产生[H],过程②消耗[H],过程③既产生[H]也消耗[H]

D.若过程②的速率大于过程③的速率,则甘蔗的干重就会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