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4.如图1所示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CO2,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2)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光合作用过程,②表示的是捕食关系,④表示的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3)若图示虚线框中的种群及相互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假设E种群中的能量是5.8×109kJ,其中有1.3×109kJ的能量传递给B种群.若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则A种群的能量至少是4.5×107kJ.
(4)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能量流动,但由于各营养级生物不能利用在代谢中产生的热能,因而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所示了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生态系统的组成中生物成分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图中①是光合作用、②是捕食关系、③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④代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和动物的呼吸(过程③)呼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过程①).

解答 解:(1)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CO2,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2)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光合作用过程,②表示的是捕食关系,④表示的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3)根据图2中的食物关系可知:E是生产者,其余生物生物是消费者.E种群中的能量是5.8×109kJ,其中有1.3×109kJ的能量传递给B种群,则D和C种群中的能量最少是(5.8×109-1.3×109)×10%=4.5×108,所以A的能量最少是4.5×108×10%=4.5×107kJ.  
(4)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每个营养级的生物体不能利用在代谢中产生的热能,因而使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故答案是:
(1)CO2 含碳有机物 
(2)光合作用 捕食  分解者的分解  
(3)4.5×107
(4)能量流动  逐级递减

点评 本题考查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表为三个相邻群落的植被丰富度的调查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植被丰富度
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甲群落21.535.519.5
乙群落17.523.816.25
丙群落2231.813.5
A.甲群落植被丰富度最高,-般情况下甲群落整体的丰富度也最高
B.乙群落植被丰富度最低,该群落的演替可能还没达到相对稳定阶段
C.丙群落的草本层丰富度最低,可能因为该群落的乔木层和灌木层植被更加茂密
D.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分别对三个层次植被丰富度调查时样方大小要一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部分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婴儿出生后由于外界温度低于母体子宫内温度,其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作用于垂体促进腺体 A 的分泌活动,腺体 A 表示的器官是甲状腺.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增加抗利尿激素的生成和分泌,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当血糖浓度下降时,下丘脑中的血糖调节中枢产生兴奋,使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上升,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4)Ⅱ型糖尿病由胰岛 B 细胞损伤引起,患病率具有种族差异性,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 细胞的抗体和效应 T 细胞. 据此推测:Ⅱ型糖尿病是针对胰岛 B细胞的一种自身免疫病;胰岛 B 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填“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导致的.
(5)某人全身突然被冰水浇湿,躯干.四肢的骨骼肌会产生战栗,并感觉刺骨的寒意,形成此感觉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进行了漫长的探索历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欧文顿通过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实验,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而且是动态的
C.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模型认为生物膜上的磷脂和蛋白质是可以流动的
D.科学家提取人红细胞的脂质铺成单分子层,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排列成2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请回答下列有关实验的问题:
(1)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时,在视野的左上方看到一个细胞,若将其移到视野中央,则应将装片移向左上方.
(2)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时,可以将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而细胞质几乎接近无色的染液是健那绿.
(3)用0.3g/ml蔗糖溶液侵润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产生了质壁分离现象,此时在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的是蔗糖溶液.
(4)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色素的提取常用的提取液是丙酮或无水乙醇;分离色素的过程中,应注意滤纸上的滤液细线要高于层析液的液面.
(5)请分析如图中的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Ⅰ.在①~⑥号试管中,单位时间内产生气泡最多的是试管②号.
Ⅱ.比较①和②号试管,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⑤号和⑥号试管的自变量是不同的PH.
Ⅲ.②和③④⑤⑥号试管所看到的现象说明:酶需要在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如图为某物质的合成与分泌过程示意图,甲、乙、丙、丁、戊表示细胞结构.其中甲、戊中含有RNA.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图示过程可体现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互联系
B.图示过程的实现与生物膜上的脂质分子、蛋白质分子的运动有关
C.在图中戊结构内,内膜面积远远大于其表面积
D.图中甲、乙、丙、戊都是具膜细胞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这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A.B.
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现有资料表明:①K+不能通过双分子层的人工膜.现有资料表明:①K+不能通过双分子层的人工膜,②缬氨霉素是一种脂溶性抗菌素,与K+具有特异亲和力,③在人工膜上加少量缬氨霉素,K+可以通过膜,Na+仍不能通过膜.下列关于K+能通过膜而Na+不能通过膜的原因解释中,最为合理的是(  )
A.缬氨霉素是细胞膜上的一种载体蛋白
B.K+能够与缬氨霉素发生化学反应,而Na+不能
C.K+能可逆性地与缬氨霉素结合,Na+不能
D.K+能以协助扩散方式通过膜,而Na+不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其中a和b为物质的两种运输方式,下列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组成细胞膜的化学元素是C、H、O、N、P
B.如图所示若为小肠上皮细胞膜,则a可代表细胞吸收甘油,b可代表细胞排除K+
C.适当提高温度将加快②和③的流动速度
D.图中b过程属于被动运输,a过程经过的结构是载体蛋白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