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染色时先用甲基绿染液,再用吡罗红染液 | |
B. | 用盐酸水解可以改变生物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 |
C. | 若观察植物细胞中两种核酸的分布可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 | |
D. | 用高倍显微镜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呈绿色的染色体和呈红色的RNA分子 |
分析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原理是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其中甲基绿能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能将RNA染成红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该实验的操作步骤是:取口腔上皮细胞制作装片→用盐酸水解→冲洗装片→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进行染色→观察.
解答 解:A、染色时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液,A错误;
B、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进而有利于对DNA进行染色,B正确;
C、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有颜色,不能用于观察DNA和RNA的分布,应选用洋葱鳞片叶的白色内表皮细胞,C错误;
D、用高倍显微镜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呈绿色的细胞核和呈红色的细胞质,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是否合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安徽合肥市高二下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关于无丝分裂名称的由来,主要原因是
A.细胞分裂过程比较简单 B.分裂过程中无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出现
C.分裂时细胞核先延长缢裂 D.分裂时整个细胞缢裂为两部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江西省五市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理综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真核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均产生新基因。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捕食或竞争来实现的
D. 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还原糖溶液中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后显橙黄色 | |
B. | 蛋白质鉴定先加双缩脲试剂A,再加双缩脲试剂B后加热观察 | |
C. | 植物组织中的油脂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橙黄色的小油滴 | |
D. | 淀粉溶液中加入碘-碘化钾溶液后显紫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吡唑醚菌酯可通过抑制ATP的产生导致真菌的死亡 | |
B. | 吡唑醚菌酯可用于治理由厌氧微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 | |
C. | 电子传递链存在于吡唑醚菌的线粒体内膜上 | |
D. | 吡唑醚菌酯主要抑制真菌需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骨骼肌细胞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 |
B. | 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 | |
C. | 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 | |
D. | 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AF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FI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 | |
B. | DE段下降的原因与GH段下降的原因相同 | |
C. | HI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一定是体细胞的一半 | |
D. | FG段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从而导致Y染色体携带上血友病基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