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一体液一免疫网络是当前公认的维持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状腺的活动只受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B.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以胞吐(外排)的方式释放,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C.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D.系统性红斑狼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都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北省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抗原侵入人体后,人体内就会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是在哪一种细胞器上合成的( )
A.核糖体 B.内质网 C.高尔基体 D.线粒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湖北省枣阳市高三8月调研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5秋•沭阳县期中)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
①细胞内液 ②血浆 ③淋巴 ④组织液 ⑤消化液.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河北省高三8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科学家通过有关方法,测得多种膜的化学成分,如下表:
物质种类/膜的类别 | 蛋白质(%) | 脂质(%)(主要是磷脂) | 糖类(%) |
变形虫细胞膜 | 54 | 42 | 4 |
小鼠肝细胞膜 | 44 | 52 | 4 |
人红细胞膜 | 49 | 43 | 8 |
线粒体内膜 | 76 | 24 | 0 |
菠菜叶绿体片层膜 | 70 | 30 | 0 |
(1)生物膜系统是 等结构的总称。若要获取较为纯净的细胞膜最好选用 作为材料。
(2)从表中可以看出,各种膜在化学物质组成上的共同点是 ,主要区别有: 。科学家将变形虫的细胞与小鼠肝细胞分别放入0.15%的K+溶液中相同时间后,再次测定K+浓度,发现放有小鼠肝细胞的K+溶液浓度较高,从两种细胞的细胞膜成分考虑,原因是 。
(3)对人体其他细胞的细胞膜成分进行分析,发现糖类的含量基本接近8%,偶尔有个别细胞的细胞膜上的糖类大约只有2%,该细胞最有可能发生了 ,引起因素有 。
(4)线粒体内膜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河北省高三8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为人体产生情绪压力时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调节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反射弧的角度看,肾上腺髓质属于效应器,由此说明肾上腺髓质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B.激素d分泌量上升能使血糖升高,且肝细胞膜上存在激素d的特异性受体,由此推断激素d能促进肝糖原的合成
C.健康人体内激素c浓度不会持续过高,其原因是激素c的分泌受负反馈调节
D.若激素c能抑制T细胞对淋巴因子的合成和释放,则人长期情绪压力不能缓解免疫力会有所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河北省高三8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是有关遗传和生物进化原理的概念图,结合此图,分析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A.图中①是自然选择,②是种群基因频率,③是生殖隔离
B.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它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③,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③的根本原因
D.某个生物个体体细胞产生基因突变,也必然会影响②的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河北省高三8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将酵母菌培养液进行离心处理。把沉淀的酵母菌破碎后,再次离心处理为只含有酵母菌细胞质基质的上清液和只含有酵母菌细胞器的沉淀物两部分,与未离心处理过的酵母菌培养液分别放入甲、乙、丙3个试管中,并向这3个试管内同时滴入等量、等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在有氧条件下,最终能通过细胞呼吸产生CO2和H2O的试管是
A.甲 B.丙 C.丙和乙 D.甲和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河北省高三8月考调研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
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河北省高三8月考调研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一定都含有肽键的是( )
A. 载体和激素 B. 抗体和酶
C. 载体和抗体 D. 神经递质和激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