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图示过程可体现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互联系 | |
B. | 图示过程的实现与生物膜上的脂质分子、蛋白质分子的运动有关 | |
C. | 在戊内,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 CO2 的阶段没有 O2参加 | |
D. | X 的分泌过程能发生在无甲、乙、丙、丁、戊等结构的原核细胞中 |
分析 1、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2、分析题图:物质X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则物质X表示分泌蛋白,甲表示核糖体,乙表示内质网,丙表示高尔基体,丁表示细胞膜,戊表示线粒体.
解答 解:A、图示过程为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在分泌蛋白质的合成及运输过程中,内质网与高尔基体、高尔基体与细胞膜之间通过囊泡间接联系,即内质网形成囊泡到达高尔基体并与之融合,高尔基体再形成囊泡到达细胞膜并与之融合,因此整个过程中可体现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互联系,A正确;
B、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体现了生物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即构成生物膜的脂质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可以运动,B正确;
C、在戊(线粒体)内,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CO2 的阶段发生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阶段没有O2参加,O2参加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C正确;
D、题图中的甲表示核糖体,乙表示内质网,丙表示高尔基体,丁表示细胞膜,戊表示线粒体,而原核细胞中具有的只有核糖体,其它四者具有不具有,所以以上X的分泌过程不能发生在原核细胞中,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以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图为载体,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结构和功能,明确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南省安阳市高三上第一次调研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细胞是浆细胞,a细胞及分泌的抗体均具有识别功能
B.红细胞膜上的抗原与抗红细胞抗体特异性结合
C.b细胞是效应T细胞,特异性地裂解抗原﹣抗体复合物
D.青霉素过敏反应与该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 | |
B. | 每个ATP分子中含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 |
C. | 血红蛋白中不同肽链之间通过肽键连接 | |
D. | tRNA分子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氢键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由于细胞膜的存在,致病的病毒、细菌等微生物都不能进入细胞 | |
B. | 细胞不需要或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一般不能进入细胞 | |
C. | 细胞需要的物质可以进入细胞 | |
D. | 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能排出细胞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线粒体与细胞质基质相比,$\frac{C{O}_{2}}{{O}_{2}}$的比值升高 | |
B. | 种子萌发时,细胞中$\frac{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升高 | |
C. | 停止供应CO2后,$\frac{{C}_{3}}{{C}_{5}}$的比值升高 | |
D. | 根部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时,$\frac{ADP}{ATP}$的比值升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盐酸破坏了细胞壁 | B. | 盐酸破坏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 ||
C. | 盐酸破坏了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 | D. | 花青素不溶于水而溶于盐酸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ATP中的“A”指的是腺嘌呤 | |
B. | 线粒体产生ATP 一般不消耗氧气 | |
C. | 细胞内的放能反应一般与合成ATP相联系 | |
D. | 高等动物体内合成ATP所需能量直接来自光合作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组合 | 亲本表现型 | 子代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 |||
红色阔叶 | 红色窄叶 | 白色阔叶 | 白色窄叶 | ||
一 | 白色阔叶×红色窄叶 | 415 | 0 | 397 | 0 |
二 | 红色窄叶×红色窄叶 | 0 | 419 | 0 | 141 |
三 | 白色阔叶×红色窄叶 | 427 | 0 | 0 | 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