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图甲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①②过程发生的场所分别是
 
 

(2)③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一般发生于细胞分裂的
 
 期.
(3)该图反映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的:一是
 
;二是
 

(4)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在幼年时期会夭折,但在疟疾流行的地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杂合基因型个体对疟疾的感染率比正常人低得多.现对A、B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B地区流行疟疾.两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比例如图乙所示:
①在A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
 

②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A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将
 
,由此分析A地区
 
(是或否)发生生物进化.
③若干年在B地区人群中AA基因型频率将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专题:
分析:1、分析图1:①是转录过程,②是翻译过程,③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合成异常的血红蛋白,从而导致镰刀形细胞的产生;
2、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3、根据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解答: 解:(1):①是转录过程,②是翻译过程,图中①②过程发生的场所分别是细胞核、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2))③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合成异常的血红蛋白,从而导致镰刀形细胞的产生,基因突变发生在间期.
(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的:一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4)①由题意知,甲地区的基因型频率是:AA=95%,Aa=3%,aa=2%,因此A的基因频率是95%+
1
2
×3%=96.5%.
②由于甲地区基因型为aa个体逐渐被淘汰,因此若干年后,A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a的基因频率逐渐下降,由于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故发生了生物进化;
③乙地区流行疟疾,Aa的个体既不表现镰刀型贫血症,又对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因此生存能力强,AA的个体虽然不患镰刀型贫血症,但是容易感染疟疾,生存能力弱,因此AA的基因型频率逐渐下降.
故答案为:
(1)细胞核  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2)间
(3)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4)①96.5% 
②上升  是  
③下降
点评: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转录、翻译、基因突变、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基因频率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的审图能力,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于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和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的理解和掌握,并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图为植物有丝分裂示意图,根据图回答(填字母):

(1)用图中字母排出有丝分裂细胞各时期的顺序
 

(2)图中属于细胞分裂期,且染色体数与DNA数之比为1:2的时期是
 
(填字母).
(3)开始出现染色体的时期是
 
;染色体开始转变成染色质形态的时期是
 

(4)B图中的染色体数是
 
,染色单体数是
 
,DNA数是
 

(5)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好时期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蛙心灌流实验发现:支配蛙心的迷走神经受到适宜刺激后释放的乙酰胆碱,能让蛙心立刻停止博动,同时还会进入蛙心灌流液,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对蛙心博动起抑制作用(停止博动一段时间).回答下列问题:
(!)某同学利用以下材料用具对这一发现进行验证:
①迷走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或类似物质)能让蛙心停止博动;
②刺激迷走神经后的蛙心灌流液能让蛙心停止博动一段时间.请在下面的实验记录表格中填入相关内容(实验中添加物质的量不做要求):
材料用具:A、B、C、D四个如图实验装置(灌流液在正常情况下维持蛙心正常博动),适宜浓度的乙酰胆碱溶液,2支吸管,电刺激装置.
   组别  
    A 刺激迷走神经 停止博动一段时间
    B  
    C  
    D  
(2)迷走神经受到适宜刺激后产生兴奋是因为
 
内流.乙酰胆碱(递质)对骨骼肌的效应是兴奋,而对心肌的效应是抑制,从突触结构的物质组成来分析,引起不同效应的最可能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病为伴性遗传病.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如果通过抽取血液来获得基因样本,则检测的是白细胞中的基因
C、Ⅲ-10的配子中含有致病基因的概率为
17
24
D、突变是这两种遗传病的根本来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甲与乙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F2中各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F2中与亲本(甲与乙)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占
3
8
,则亲本甲与乙的基因型是(  )
A、AaBb×AaBb
B、AAbb×aaBB
C、AaBb×aabb
D、AABB×aab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某个DNA分子中有腺嘌呤22%,在此DNA分子中胞嘧啶占(  )
A、22%B、44%
C、28%D、7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面是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成员所做的一系列有关植物生理的实验.甲同学根据植物体根尖的有关生命现象及探究根尖对矿质元素吸收、运输的实验数据绘制如图1所示.实验数据来源为:用32p标记的矿质营养液培养某植物幼苗一段时间后,在根细胞中检测和推断32p的累积量、吸收量和运输量.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表示分裂间期的序号是
 
,此时细胞内的主要变化
 
,图中③过程除表示了生长现象外还表示了细胞的
 
现象.
(2)生长素通常产生于分生组织,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你认为根尖生长素应由
 
区的细胞产生,主要作用于
 
区.
(3)在研究根尖不同部位细胞对32p的累积量、吸收量和运输量的实验中,必须控制无关变量,除了保证32p离子的充分供给,还应保证根尖的
 
(生理作用)正常进行.
(4)乙同学用2mol/L的乙二醇溶液和2mol/L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浴上述根尖成熟区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情况也绘制了一张图(如图2).请据图回答:
①原生质体体积在A→B段的变化是由于:
 

②在1分钟后,处于2mol/L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和处于2mol/L乙二醇溶液中的细胞,其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不同是由于在实验观察的时间内
 

(5)丙同学利用该植物设计了一个光合作用实验.实验前在溶液中加入破损了外膜和内膜的叶绿体及一定量的ATP和[H],然后分连续的Ⅰ、Ⅱ两个阶段,按图3所示的条件进行实验,但是图未画完,聪明的你请在图3中帮他绘出阶段Ⅱ合成糖的速率的可能曲线.
 

(6)爱动脑筋的丁同学突发奇想将丙同学实验中的阶段Ⅰ和阶段Ⅱ的控制条件交换一下,其他实验条件均不改变,并将实验结果绘制成曲线,他要你猜猜正确的曲线图应该是怎样的,请绘在图4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人体对进入体内的细菌外毒素的免疫方式为
 
,对结核杆菌细胞内寄生菌的免疫方式为
 
.而对病毒感染的免疫方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在bc段DNA进行复制时所需的酶是DNA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②cd段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三者的数量比是2:1:2
③de段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④用电镜观察马蛔虫受精卵细胞,会发现中心粒复制和移向细胞两极发生在bc段.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