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属于特异性免疫 | |
B. | 初次接触到过敏原就可能导致过敏反应 | |
C. | 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 |
D. | 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
分析 过敏反应: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
解答 解:A、过敏反应属于异常的体液免疫过程,正常情况下抗体分布在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而过敏反应中抗体吸附在细胞的表面,A正确;
B、初次接触到过敏原不可能导致过敏反应,但能发生免疫反应,B错误;
C、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C正确;
D、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调节和过敏反应的机理和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4-2015安徽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二下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物种数和密度(个/m2)调查数据。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
A.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
B.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质减少
C.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
D.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 |
B. |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 |
C. |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 |
D. |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均参与过程①和② | |
B. | 可以通过增强过程②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 | |
C. |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 |
D. | 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样方法只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不适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 |
B. | 样方法中位于样方的边缘或顶角的个体均要计数 | |
C. | 标志重捕法可以在上次捕获、标记并释放后随即进行重捕 | |
D. | 标记物的脱落会使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血浆→靶细胞 | B. | 淋巴液→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 ||
C. | 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当再次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B.若第8天注射抗原Y,图中表示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的可能是曲线C | |
B. | 根据病毒入侵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规律,为提高人体对病毒的免疫能力,应采取的措施是向人体注射抗体 | |
C. | 效应B细胞依靠受体识别后分泌抗体 | |
D. | 机体合成的数百万种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是由于抗体分子结构中的核苷酸序列不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