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生物膜的探究历程:19世纪末,欧文顿通过对植物细胞末的通透性进行实验,发现脂溶性物质优先通过细胞膜,说明膜是由脂质组成的;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发现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细胞膜的静态统一的结构;1970年,科学家将将鼠细胞和人细胞进行细胞融合实验将融合细胞培养一段时间,发现蛋白质能在融合细胞中均有分布,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解答 解:(1)19世纪末,欧文顿通过对植物细胞末的通透性进行实验,发现凡是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了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发现了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细胞膜的静态统一模型.
(3)1970年,科学家将鼠细胞和人细胞在CO2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用胰蛋白酶处理,获取单个细胞;杂交细胞培养过程中,加入标记性抗体,抗体与融合细胞的膜蛋白(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目的是标记膜蛋白,以观察在细胞融合及杂种细胞培养过程中膜蛋白的分布情况.
①由柱形图可知,在杂种细胞培养过程主要,嵌合体比例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最后达到100%,说明组成膜的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即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②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因此分别在15℃、20℃和26℃的培养温度下重复上述实验,在相同时间内嵌合体的比例会依次升高.
③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故答案为:
(1)溶于脂质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电镜 暗-亮-暗
(3)胰蛋白酶 标记 分布
①一定的流动性
②
③流动镶嵌
点评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生物膜的探究历程的了解和识记,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学会图文转换,获取结论.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①②③ | B. | ①②④ | C. | ③⑤ | D. | ②③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①假说-演绎法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 |
B. | 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类比推理 | |
C. | 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假说-演绎法 | |
D. | ①类比推理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温度(℃)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光照下吸收CO2(mg/h) | 1.00 | 1.75 | 2.50 | 3.25 | 3.75 | 3.50 | 3.00 |
黑暗中释放CO2(mg/h) | 0.50 | 0.75 | 1.00 | 1.50 | 2.25 | 3.00 | 3.50 |
A. | 昼夜不停地光照,在25℃时该植物生长得最快 | |
B. | 昼夜不停地光照,在35℃时该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 |
C. | 每天光照12小时,在25℃时该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 | |
D. | 每天光照12小时,在30℃时积累的有机物是10℃时的2倍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细胞分化的结果将造成不同细胞间蛋白质种类的差异 | |
B. | 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衰老、凋亡对于生物体一般是无害的 | |
C. | 细胞凋亡对生物的个体发育、机体稳态的维持等有着重要作用 | |
D. | 细胞编程性死亡过程中细胞膜破裂,核酸分子被分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