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 |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 进食 | 其他活动 | |
物种A | 20% | 15%追逐物种B | 55%吃植物种子 | 10% |
物种B | 20% | 25%被物种A追逐 | 45%吃植物种子 | 10% |
物种C | 75% | 15%吃物种A | 10% | |
物种D | 75% | 20%吃物种C | 5% |
分析 据体表分析:表中生物构成两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物种B,植物→物种A→物种C→物种D.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种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生长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群落中种间关系主要有竞争、寄生、捕食和互利共生.
解答 解:(1)碳循环是以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开始的.
(2)物种C与物种D能根据对方的行为信息特征作出反应,这说明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表中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4)物种A到物种C的能量传递效率为5%,该数据不在10%~20%这一范围,可能的原因是物种A未被物种C利用的能量多.由于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1.6,所以该种群是以J型增长曲线增长的,第二年该种群数量为1.6N0.
故答案为:
(1)生产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3)分解者
(4)物种A未被物种C利用的能量多 1.6N0
点评 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识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具体过程及信息传递的作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细胞分裂间期,中心体的两个中心粒各自产生一个新的中心粒 | |
B. | 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较固定、数目较清晰 | |
C. | 细胞分裂前期,核膜和核仁逐渐消失 | |
D. | 细胞分裂末期,出现新的核膜核仁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蛋白质工程无需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 |
B. | 通过蛋白质工程改造后的蛋白质有的仍是天然的蛋白质 | |
C. | 蛋白质工程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 |
D. | 蛋白质工程是在蛋白质分子水平上改造蛋白质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释放能量 | |
B. | 有叶绿体的细胞可以自行合成ATP,因此不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 |
C. | 动物停止呼吸作用就不能合成ATP,作为生命基本特征的新陈代谢就此终结 | |
D. | 呼吸作用中有机物的分解必须有水和氧气的参与才能释放储存的能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 | |
B. | 细胞→内环境→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体外 | |
C. | 细胞→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体外 | |
D. | 细胞→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环境→体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是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 | |
B. | 含同源染色体2对、DNA分子4个、染色单体0个 | |
C. | 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 |
D. | 所产生的子细胞中仅1个子细胞具有生殖功能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 |
B. | 艾弗里和蔡斯在对遗传物质探索历程中,两人设计思路相同 | |
C. |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DNA完全分开 | |
D. | 在用32P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只有在离心后沉淀物中才能检测到放射性同位素32P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 B. | 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 ||
C. | 细菌细胞中仅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 D. | 蓝藻可进行光合作用,是生产者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原材料的根本来源 | |
B. | 基因重组只发生在有性生殖形成配子的过程中 | |
C. | 黄色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产生了绿色子代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 |
D. |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间的交叉互换会导致基因重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