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4.遗传规律:
表现型为高茎、红花、圆果的雄植物个体,其基因型如图所示.该植物与基因型aabbTt的个体杂交,子代表现型如下表
性状
 
高茎红花     高茎白花    矮茎红花     矮茎白花
 
比例
 
  3:1:3:1
性状
 
高茎长果      高茎圆果     矮茎圆果    矮茎长果
 
比例
 
    7:1:7:1
性状
 
圆果红花       圆果白花      长果红花      长果白花
 
比例
 
3:1:3:1
(1)红花基因是T.
(2)连锁基因之间的交换值是$\frac{1}{8}$
(3)若该雄性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Tt的雌性个体杂交,则子代表现型为红花的比例占$\frac{3}{4}$;基因型为aabbtt个体的比例占$\frac{1}{128}$.
(4)若父本(图15)产生的配子中,一个配子中有2条基因型完全相同的3号染色体,其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两条染色单体未分离.
鹌鹑的羽色十分丰富,控制羽色的基因多达26个,其中有4个复等位基因(A1、A2、A3、a),A为显性基因,a为隐性基因;A1、A2、A3之间为共显性.
(5)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主要是基因突变结果.
(6)就4对复等位基因而言,鹌鹑中决定羽色的基因型有10种;表现型有7种.

分析 1、由题图可知,A、b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a、B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因此A(a)与B(b)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遵循连锁交换定律,T(t)位于3、4染色体上,独立遗传,与1、2上的染色体的基因型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连锁交换过程中交换值是杂合子产生的重组类型的配子占所有配子的比例.
3、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可以产生复等位基因.

解答 解:(1)该植物的基因型是AaBbTt,其中Tt独立遗传,与aabbTt的个体杂交,子代红花:白花=3:1,说明T控制红花性状,t控制白花性状.
(2)由表格信息可知,杂交子代的高茎长果:高茎圆果:矮茎圆果:矮茎长果=7:1:7:1,基因型aabb的亲本产生一种配子是ab,说明AaBb亲本产生了四种类型的配子,Ab:AB:aB:ab=7:1:7:1,其中AB、ab是交换产生的配子,连锁基因之间的交换值是$\frac{1}{8}$.
(3)由于红花(白花)基因独立遗传,该雄性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Tt的雌性个体杂交,则子代表现型为红花的比例是Tt×Tt→红花(T_):白花(tt)=3:1,即红花的比例是$\frac{3}{4}$;由(2)分析可知,雄性个体交换值是$\frac{1}{8}$,产生ab的配子的比例是$\frac{1}{16}$,Aabb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配子的比例是$\frac{1}{2}$,则后代中aabbtt个体的比例是$\frac{1}{16}×\frac{1}{2}×\frac{1}{4}=\frac{1}{128}$.
 (4)产生配子的过程是减数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会发生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着丝点分裂,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如果父本(图15)产生的配子中,一个配子中有2条基因型完全相同的3号染色体,其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两条染色单体未分离.
(5)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产生复等位基因.
(6)就4对复等位基因而言,鹌鹑中决定羽色的基因型种类是A1A1、A2A2、A3A3、aa、A1A2、A1a、A2a
、A2A3、A3a、A1A3共10种基因型;因为A1、A2、A3之间为共显性,因此表现型是7种.
故答案为:
(1).T   
(2).$\frac{1}{8}$
(3)$\frac{3}{4}$   $\frac{1}{128}$
(4).基因突变  
(5).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两条染色单体未分离  
(6).10     7

点评 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交换定律的理解,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及基因突变的概念和本质,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学会由于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遗传变异问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黑龙江省高二上期中理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抗体与单细胞病菌结合,抑制该病菌繁殖的过程属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只有受到抗原刺激后,才能形成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

C.当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时,可引起自身免疫病等疾病

D.一种抗原只能与一种抗体或浆细胞结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如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体现了生物膜系统的功能
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必然导致Na+内流,引发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用3H标记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的DNA双链,将细胞转入不含3H但含秋水仙素的培养液中培养.若秋水仙素对细胞连续发挥作用,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不影响着丝粒的正常分裂
B.通过对细胞中不含姐妹染色单体的染色体计数,可推测DNA复制的次数
C.通过检测DNA链上3H出现的情况,可推测DNA的复制方式
D.细胞中DNA第二次复制完成时,每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均带有3H标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如图为植物有丝分裂示意图,根据图回答:

(1)用图中字母排出有丝分裂细胞各时期的顺序CAEBD.
(2)分裂间期细胞中发生的变化是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3)开始出现染色体的时期是前期.
(4)B 图中的染色体数是12;DNA数是12;E图中DNA数是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
B.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C.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D.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如图甲、乙均为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丙为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在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变化,图丁为细胞分裂各时期染色体与DNA分子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图细胞所处时期分别对应丙图BC、DE段
(2)乙图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存在0对同源染色体
(3)图丁a时期可对应图丙的DE段
(4)图丁C时期的细胞可以是图乙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番茄是二倍体植株(染色体2N=24),正常叶对马铃薯叶为显性.有一种番茄,其第6号染色体有三条(如图所示)称为三体番茄.减数分裂时,3条6号染色体中任意2条随机配对,另1条不能配对,然后配对的2条染色体正常分离,不能配对的另l条随机地移向细胞任意一极,其余的染色体均正常.
(1)从变异类型分析,三体番茄的形成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2)以马铃薯叶(dd)的二倍体番茄为父本,以正常叶的三体番茄为母本(纯合子)进行杂交得到F1.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假设D(或d)基因在第5号染色体上,让F1三体植株与马铃薯叶番茄杂交,得到的F2的叶形及比例为正常叶型:马铃薯叶型=1:1.
②假设D(或d)基因在第6号染色体上,让Fl三体植株与马铃薯叶番茄杂交,得到的F2的叶形及比例为正常叶型:马铃薯叶型=5: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已知某植物的大叶(A)对小叶(a)为显性,红果(B)对黄果(b)为显性,实验小组以纯合小叶黄果品种为母本,纯合大叶红果品种为父本进行杂交实验获得若干F1植株,发现绝大多数F1植株为大叶,仅有一株F1植株为小叶,导致F1植株为小叶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母本自交;二是父本控制叶形的基因发生突变.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确定原因,可继续培育该小叶F1植株,直至其开花结果,观察果实颜色.若果实为黄 色,则是由于母本自交所致;若果实为红色,则是父本控制叶形的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2)若已证明F1小叶植株是由于父本叶形基因发生突变所致,不能(填“能”或“不能”)利用F1小叶植株自交来探究两对基因是否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无论两对基因是否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均只能产生两种配子,自交结果无差异,(3)如果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让F1大叶植株与母本品种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大叶红果:大叶黄果:小叶红果:小叶黄果=1:1: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