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题目】泡菜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但制作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某兴趣小组准备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查阅资料得到下图:

1)为保证泡菜发酵过程中的无氧环境在装坛发酵前后需要检泡菜坛_____,并对泡菜坛进行_____处理,在腌制过程中,坛中会出现溶液量增多现象主要原因是____

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对亚硝酸盐的测定可用 ____法,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进行重氮化反应后,再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____色化合物。

3)据图可知腌菜时食盐的浓度越低,亚硝酸盐含量的峰值出现得越早,且峰值较高,原因是___

【答案】有无裂纹和砂眼 用水密封坛口 外界溶液浓度高使蔬菜细胞渗透失水 比色 玫瑰红 食盐用量过低,造成微生物大量繁殖,将蔬菜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业硝酸盐

【解析】

1、泡菜制作的菌种是乳酸菌,乳酸菌是厌氧菌,因此发酵时应该保证无氧环境;乳酸菌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还原氢同时释放能量、合成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还原氢形成乳酸。
2、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乳酸菌、乳酸和亚硝酸盐的变化
①发酵初期:以不抗酸的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活动为主,同时还有一部分硝酸盐还原菌活动。该时期利用了氧气,产生了厌氧环境,乳酸菌才开始活动。此时乳酸菌和乳酸的量都比较少,而由于硝酸盐还原菌的活动,亚硝酸盐含量有所增加。
②发酵中期:由于乳酸菌产生了大量乳酸,其他细菌活动受到抑制,只有乳酸菌活动增强。此时期乳酸菌数量达到最高峰,乳酸的量继续积累。由于硝酸盐还原菌受抑制,同时形成的亚硝酸盐又被分解,因而亚硝酸盐含量下降。所以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如图所示)。

③发酵后期:由于乳酸的积累,酸度继续增长,乳酸菌活动也受到抑制。乳酸菌数量下降,而硝酸盐还原菌完全被抑制。

(1)制作泡菜所需要的微生物为乳酸菌,为厌氧菌,为保证泡菜发酵过程中的无氧环境,在装坛发酵前后需要检泡菜坛有无裂纹和砂眼,并对泡菜坛进行用水密封坛口处理,在腌制过程中,坛中会出现溶液量增多现象,主要原因是外界溶液浓度高使蔬菜细胞渗透失水。

(2)对亚硝酸盐的测定可用比色法,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进行重氮化反应后,再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化合物。

(3)由于食盐用量过低,造成微生物大量繁殖,将蔬菜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所以腌菜时食盐的浓度越低,亚硝酸盐含量的峰值出现得越早,且峰值较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常常趋向于稳态。图甲表示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生殖或死亡数量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由图甲可知,为实现可持续地对资源的利用,载畜量不应超过C点

B. 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 由图乙可知,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 由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探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昼夜不停地光照,在35℃时该植物不能生长

B. 停止光照后,C5的含量短时间内会上升

C. 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2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D. 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在3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10℃时的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栽培某种农作物(2n=42)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现单体植株(2n-1),例如有一种单体植株就比正常植株缺少一条6号染色体,称为6号单体植株.

16号单体植株的变异类型为___________,该植株的形成是因为亲代中的一方在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分离。

2)科研人员利用 6 号单体植株进行杂交实验, 结果如下表所示。

单体在减数分裂时,形成的n-1型配子____________(多于、等于、少于)n型配子,这是因为6号染色体往往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因无法_______________而丢失。

3)现有该作物的两个品种,甲品种抗病但其他性状较差(抗病基因 R 位于 6 号染色体上),乙品种不抗病但其他性状优良, 为获得抗病且其他性状优良的品种, 理想的育种方案是: 以乙品种6号单体植株为________(父本、母本)与甲品种杂交,在其后代中选出单体,再连续多代与乙品种6号单体植株杂交,每次均选择抗病且其他性状优良的单体植株,最后使该单体___________,在后代中即可挑选出 RR 型且其他性状优良的新品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表示糖类的化学组成和种类,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依次代表单糖、二糖、多糖,它们均可继续水解

B.①②均属还原糖,加热条件下可与某种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C.④⑤分别为纤维素、肌糖原,二者均贮存能量,可作为储能物质

D.④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合成④时有水产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分别表示pH与酶活性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因此具有高效性

B.曲线AB可分别对应胃蛋白酶、胰蛋白酶

C.由曲线B可知将pH值由11降到9的过程中,酶活性上升

D.曲线Bm点继续降低pH,酶活性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图为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与细胞识别有关的结构是___________ (填序号)。细胞膜表面除糖蛋白外,还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成的___________

2)若上图为丽藻的部分细胞膜,则K+浓度Ⅰ_________(填“>”或“<”或“=)。若该细胞膜是白细胞的一部分,那么它摄入病毒的方式可能是___________

3)有人发现,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均垂直排列于膜表面。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有75%排列不整齐,细胞膜的厚度变小,表面积扩大。对上述实验现象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是探究“水稻吸收SiO44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的实验,请完善:

①实验步骤:

A.取若干生长发育良好且相同的水稻幼苗,平均分为甲、乙两组,分别放入适宜浓度含有SiO44的完全培养液中;

B.甲组给予正常的细胞呼吸条件,乙组抑制细胞的有氧呼吸;

C.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根系对SiO44的吸收速率。

②实验结果及实验结论:

A.若乙组植株对SiO44的吸收速率____________甲组(填“>”或“<”或“=),则说明水稻从培养液中吸收SiO44的方式是被动运输;

B.若乙组植株对SiO44的吸收速率____________甲组(填“>”或“<”或“=),则说明水稻从培养液中吸收SiO44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分析下表实验,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实验中pH为无关变量

B. 2号和3号对照,说明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

C. 3号和4号对照,说明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D. 该实验能说明H202酶具有专一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分别表示生物体内的生物大分子的部分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图甲中的三种物质都是由许多__________连接而成的,其中属于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的是_________。某同学上体育课跑了1000米,他体内的糖原含量会_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这三种物质中,在功能上与另外两种截然不同的是________,这种物质参与细胞中________的构成。

2)图乙所示化合物的基本组成单位可用图中字母________表示,各基本单位之间是通过________(填“”、“”或“”)连接起来的。

3)若b中的含氮碱基为T,则b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由b形成的多聚体能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