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8.应激反应是指动物受到各种强烈因素刺激时,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下,体内出现的一系列复杂反应.请回答:
(1)寒冷环境中,当身体的(温觉或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增加,这是神经调节的结果.当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到全身后,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的细胞,尤其是肝脏和肌肉细胞,使细胞代谢速率加快,产生更多热量,从而维持体温恒定.
(2)持续的应激反应会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有科学家认为,该过程可以不通过下丘脑的枢纽作用而直接作用于免疫系统,若要利用小鼠进行实验,证明该过程是否有下丘脑参与,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是否切除下丘脑,因变量可以检测小鼠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的数量.
(3)应激反应的调控过程表明,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调节过程中,神经递质、激素等信号分子发挥作用时都需要与靶细胞具有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分析 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3、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 解:(1)寒冷环境中,当身体的(温觉或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增加,这是神经调节的结果.当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到全身后,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的细胞,尤其是肝脏和肌肉细胞,使细胞代谢速率加快,产生更多热量,从而维持体温恒定.
(2)若要利用小鼠进行实验,证明该过程是否有下丘脑参与,则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否切除下丘脑,因变量可以检测小鼠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的数量.
(3)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调节过程中,神经递质、激素等信号分子发挥作用时都需要与靶细胞具有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故答案为:
(1)(温觉或冷觉)感受器      下丘脑      神经       肝脏和肌肉
(2)是否切除下丘脑      抗体和效应T细胞
(3)神经-体液-免疫      特异性受体

点评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与糖类、脂质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并非所有细胞都有磷脂B.并非所有细胞都有纤维素
C.并非所有糖都只含C、H、O三种元素D.脂肪包括磷脂、固醇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花药、胚等都可作为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
B.要考虑光照条件,包括光照强度、时间等
C.全程需无菌操作(包括接种用具、接种材料、接种过程等)
D.愈伤组织的形成是一种再分化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基因工程中,受体细胞的不同,导入目的基因的方法也不同,检测的目的和对象不同,检测的方法也不同,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关于基因工程操作的讨论:
(1)农杆菌转化法常用来将外源基因转入植物细胞,具体操作时,先要将目的基因插入农杆菌Ti质粒的T-DNA中,然后用该农杆菌感染植物细胞.农杆菌在自然条件下,不容易感染单子叶植物.农杆菌侵染植物,能够将将目的基因插入植物细胞的染色体上.
(2)将重组质粒导入动物细胞,常采用显微注射的方法. 若用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用未处理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原因是未处理的大肠杆菌吸收质粒(外源DNA)的能力极弱.所以,用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时,常先用Ca2+处理大肠杆菌,使较多的细胞成为感受态细胞以利于表达载体进入.
(3)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重组(变异类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紧密的联系.结合下面关于溶酶体发生过程和“消化”功能的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b是刚形成的溶酶体,它起源于细胞器a;e是由膜包裹着衰老细胞器d的小泡,而e的膜来源于细胞器c.由图示可判断:a是高尔基体,c是内质网,d是线粒体.
(2)f体现了生物膜的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特点;g表示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正在清除衰老的细胞器.
(3)细胞器a、b、c、d膜结构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等,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4)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关于细胞内有机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分子只有在细胞内才能发挥功能
B.核糖通过氧化分解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主要能量
C.叶绿素的元素组成中一定含有镁和氮
D.DNA空间结构为双螺旋结构,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青蒿素是从黄花蒿(二倍体,18条染色体)中提取的,假设黄花蒿的茎秆颜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A控制红色素合成(AA和Aa的效应相同),基因B为修饰基因,BB使红色素完全消失,Bb使红色素颜色淡化.现用两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第一组:P白秆×红秆→F1粉秆→F2红秆:粉秆:白秆=1:2:1
第二组:P白秆×红秆→F1粉秆→F2红秆:粉秆:白秆=3:6:7
请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二组F1中粉秆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若第二组F1粉秆进行测交,则F2中红杆:粉秆:白杆=1:1:2.
(2)让第二组F2中粉秆个体自交,后代仍为粉秆的个体比例占$\frac{5}{12}$.
(3)若BB和Bb的修饰作用相同,且都会使红色素完全消失,第一组F1全为白秆,F2中红秆:白秆=1:3,第二组中若白秆亲本与第一组中不同,F1也全部表现为白秆,那么F1自交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秆:白秆=3:13.
(4)四倍体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通常高于野生型黄花蒿,低温处理野生型黄花蒿正在有丝分裂的细胞会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获得四倍体细胞并发育成植株.推测低温处理导致细胞染色体不分离的原因是低温抑制纺锤体形成.四倍体黄花蒿与野生型黄花蒿杂交后代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某种植物蔓生和矮生(0.5m)由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蔓生植株和矮生植株杂交,F2代中蔓生:矮生为3:1.后发现蔓生植株的高度范围在1.0~3.0m之间,蔓生植株的高度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且与D、d独立遗传,现有两种假设,假设一:A、B对a、b不完全显性,并有累加效应,即高度随显性基因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假设二:A、B对a、b完全显性,即只有A或B基因就表现为高株.
(1)以上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现用纯合的株高3.0m的蔓生植株和隐性纯合矮生植株进行杂交得F1,F1自交得F2,若假设一成立,则F2中2.0m蔓生所占的比例为$\frac{9}{32}$;若假设二成立,则F2的性状分离比为高株蔓生:矮株蔓生:矮生=45:3:16.
(3)用纯合的蔓生植株作母本与矮生品种进行杂交,在F1中偶尔发现了一株矮生植株.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当雌配子形成时,D基因突变为d基因或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山东潍坊一中高二10月月考生物文科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两杂种黄色籽粒豌豆杂交产生种子120粒,其中纯种黄色种子的数目约为

A.0粒 B.30粒 C.60粒 D.90粒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