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2.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
(1)实验思路,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监测其放射性.
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监测其放射性.
(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

分析 1、DNA和RNA的异同:

英文缩写基本组成单位五碳糖含氮碱基存在场所
DNA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A、C、G、T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
RNA核糖核苷酸核糖
 
A、C、G、U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因此要标记病毒,应该先标记细胞,再用被标记的细胞培养病毒,这样才能得到被标记的病毒.

解答 解:(1)DNA和RNA的化学组成存在差异,如DNA特有的碱基是T,而RNA特有的碱基是U,因此可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碱基T和碱基U,通过检测子代的放射性可知该病毒的类型.因此,实验思路为:
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并并监测其放射性.
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并毒并监测其放射性.
(2)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
故答案为:
(1)实验思路:
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监测其放射性.
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监测其放射性.
(2)结果及结论: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

点评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及其迁移应用,要求考生识记DNA和RNA的异同,能据此设计实验思路,同时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属于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用2mol/L的乙二醇溶液和2mol/L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浴某种植物细胞,得到其原生质体积变化情况的一些数据.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A.该细胞是根尖成熟区的细胞
B.AB段曲线表明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增大
C.a处状态表明该细胞处于BD段
D.BC段表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某女性有习惯性流产经历,其再次怀孕后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查找原因.如图为该夫妇及其胎儿细胞中已经确定的部分染色体及其基因分布示意图.(不考虑基因突变,相关基因用A/a和B/b表示,妻子已确认为纯合子)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产前诊断借助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以及基因诊断等手段,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2)诊断得知妻子习惯性流产与染色体变异有关,此变异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类型,该变异造成细胞内基因数目不变(填“增加”、“减少”或“不变”).观察、计数染色体最好选择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分裂时期)的胚胎细胞.
(3)假设丈夫的染色体DNA被32P标记,其精子与未被标记的卵细胞受精发育成胎儿.理论上,该胎儿体内可检测到最少有2个细胞被标记,最多有46个细胞被标记.
(4)医生分析后得出该胎儿能正常发育的概率是$\frac{5}{8}$.已知基因A和B在胚胎发育中起作用,而等位基因a和b没有功能,基因A或B完全缺失会导致个体在发育中死亡.从基因角度分析,导致胚胎在发育中死亡的可能原因还有部分关键基因不能正常表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在动物细胞工程的其他技术中都得广泛应用(如图).下面是与动物细胞工程相关的问题,请分析回答:

(1)在进行动物细胞培养时,首先要将动物组织剪碎,然后用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处理,以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
(2)动物细胞培养时,要保证细胞必需的营养、适宜的温度 和pH条件,还要提供无菌、无毒和适宜的气体环境.为达到无菌、无毒的环境条件,除了要对培养液和培养器具进行消毒外,还要①在培养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抗生素,②定期更换培养液.气体环境中CO2的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3)应用于核移植的供体细胞一般选用传代10代以内的细胞,原因是10代以后的细胞遗传物质可能发生改变(或保证供体细胞正常的遗传基础).
(4)如图表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后产生的、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细胞是B淋巴细胞(浆细胞).在细胞融合的过程中,常用的化学诱导剂是聚乙二醇(PEG);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所表现出的优良性状是可在体外条件下,无限增殖,又能分泌单一抗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几丁质是许多真菌细胞壁的重要成分,几丁质酶可催化几丁质水解.通过基因工程将几丁质酶基因转入植物体内,可增强其抗真菌病的能力.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进行基因工程操作时,若要从植物体中提取几丁质酶的mRNA,常选用嫩叶而不选用老叶作为实验材料,原因是嫩叶组织细胞易破碎.提取RNA时,提取液中需添加RNA酶抑制剂,其目的是防止RNA降解.
(2)以mRNA为材料可以获得cDNA,其原理是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可以合成cDNA.
(3)若要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需要通过质粒载体而不能直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原因是目的基因无复制原点:目的基因无表达所需启动子(答出两点即可).
(4)当几丁质酶基因和质粒载体连接时,DNA连接酶催化形成的化学键是磷酸二酯键.
(5)若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几丁质酶基因已经整合到植物的基因组中)抗真菌病的能力没有提高,根据中心法则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目的基因的转录或翻译异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
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
B.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
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
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广东省东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b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

②能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线粒体是唾液腺细胞中唯一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抑制其功能会影响胞吐作用
B.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为细胞所特有
C.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中心
D.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因为某种功能的需要而进化产生了各种细胞类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