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1.下列与实验相关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用砒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可对细胞中的核酸进行染色
B.根据溴麝香草粉蓝水溶液的颜色变化快慢可检测CO2的产生情况
C.经改良的苯酚品红溶液染色后,可观察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D.将花生子叶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可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清晰的脂肪颗粒

分析 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的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的结果是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说明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2、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
(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3、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
(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解答 解:A、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因此用砒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可对细胞中的核酸进行染色,A正确;
B、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因此根据溴麝香草粉蓝水溶液的颜色变化快慢可检测CO2的产生情况,B正确;
C、改良的苯酚品红溶液可使染色体着色,因此经改良的苯酚品红溶液染色后,可观察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C正确;
D、将花生子叶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需要用酒精洗去浮色,然后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清晰的脂肪颗粒,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检测脂肪实验等,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生物(全国卷2参考版) 题型:综合题

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_____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再到达突出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为了便于明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机能与结构和形态间的相互关系,科学家们提出了“细胞模型”的构想.某科研专家构建了一个能自己移动和改变形态的“类细胞”模型,由膜外壳和填入物构成.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模塑类似于内质网、高尔基体(填两种细胞器)产生的囊泡,其边界(膜外壳)由一种脂质成分构成,该成分是磷脂分子.
(2)该模型中填人了细胞骨架和驱动蛋白,作为运动的结构基础,另外还需要填入ATP作为直接能源.将该结构置于一定浓度的K+溶液中一段时间,检测发现K +不能进入其中.若你是科学家,将如何改造这个结构,使其能够吸收在其膜外壳中加入K+的载体.这样改造的依据是因为K+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相应载体的协助.
(3)科学家想利用该结构运输抗癌药物到达患者体内,且仅与癌细胞密切接触并释放药物,而不伤害正常细胞,这利用了细胞膜的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请从细胞膜的功能角度分析,应该如何改造这个结构?在该结构的膜外壳中加入能与癌细胞特异性结合的信号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实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某人因意外车祸而使大脑受损,其表现症状是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却不会说.这个人受损伤的部位是言语区的S区
B.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神经中枢除了有躯体感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还有言语中枢V区
C.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H区和S区
D.某同学正在跑步,下丘脑和脑干也参与调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为研究吲哚乙酸(IAA)与脱落酸(ABA)的运输特点,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IAA和ABA开展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②
B.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放射性的只是②
C.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③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是极性运输
D.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及癌变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化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B.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降低
C.细胞凋亡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D.细胞癌变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某生物兴趣小组将一枝伊乐藻浸在盛有培养液的大试管长,改变光源与大试管的距离,观察记录伊乐藻放出气泡数,以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泡数表示光合作用速率.该小组在室温10℃、20℃、30℃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如曲线1、2、3所示,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目的是研究光照强度、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泡数表示净(填“实际”或“净”)光合作用速率.
(2)图2中BC段的限制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C点时细胞中产生[H]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叶绿体.若将图1中光源功率加大,其他实验条件不变,则C点将向右移动.
(3)实验发现,当日光灯与大试管的距离由150cm移动至90cm时,试管中无气泡产生.如何解释这一实验现象.光照强度较弱,光合作用速率(强度)小于呼吸作用速率(强度),没有氧气(气泡)的释放.
(4)假如用伊乐藻作为实验材料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H2O而不是CO2,请你写出实验思路及结果.
实验思路:分别将C18O2和H182O提供给两组伊乐藻,分别检测两组伊乐藻释放的氧气的放射性.
实验结果:只有提供组的伊乐藻能释放18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图1为某植物细胞的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①~③代表生理过程.图2表示该植物叶片CO2释放量在其他条件适宜时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过程①H2O的产生部位是线粒体内膜.
(2)干旱会导致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下降,主要原因是为了减弱蒸腾作用,植物叶片气孔关闭,从而影响CO2的进入,此时该植物叶绿体中[H]含量的变化趋势是增多.
(3)当图1中过程③没有发生时(发生过程①②),可对应图2中的B点.
(4)若已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是25℃和30℃,当环境温度由25℃升高到30℃时,图2中B点的变化情况是向右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如图是关于溶酶体(一种具单层膜的细胞器)发生过程和“消化”功能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b是刚形成的溶酶体,它起源于细胞器a;e是由膜包裹着衰老细胞器d的小泡,而e的膜来源于细胞器C.由图示可判断:a是高尔基体,c是内质网,d是线粒体.
(2)细胞器d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器c不但可进行蛋白质加工,也是合成脂质的“车间”.
(3)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