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基因治疗遵循基因突变的原理 | |
B. | 将目的基因与载体结合在一起,需要用到两种工具酶 | |
C. | 基因工程技术可从根本上改变作物特性 | |
D. | 即使检测出受体细胞中含有目的基因,也不能说明基因工程就一定成功 |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解答 解:A、基因治疗是将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遵循的原理为基因重组,而不是基因突变,A错误;
B、将目的基因与载体结合在一起,首先需要用限制酶切割含有目的基因的外源DNA分子和运载体,其次还需要用DNA连接酶连接目的基因和运载体形成重组质粒,B正确;
C、基因工程可以改变遗传物质,能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C正确;
D、目的基因成功导入受体细胞后不一定能成功表达,因此即使检测出受体细胞中含有目的基因,也不能说明基因工程就一定成功,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工具及操作步骤,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受精卵在自然条件下能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因此全能性最高 | |
B. | 生物体内细胞由于分化,全能性不能表达 | |
C. | 植物细胞离体培养在一定条件下能表现出全能性 | |
D. | 卵细胞与受精卵一样,细胞未分化,全能性很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 | |
B. | 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 |
C. | 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 |
D. |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在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除适宜的温度、pH和无菌条件外,还需要有植物激素进行调节 | |
B. | 植物体细胞杂交前需要用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然后再用灭活的病毒促进融合 | |
C. | 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可以使生物多样性大大增加 | |
D. | 动物细胞培养应在含5%CO2的恒温箱中培养,CO2的作用是为细胞提供碳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蓝藻细胞与小麦细胞的主要区别是蓝藻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 |
B. | 蓝藻与小麦都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 |
C. | 蓝藻细胞与小麦细胞在结构上的一个相同点是都有细胞壁,但细胞壁的成分有差异 | |
D. | 这两类细胞都具有核糖体,核糖体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其形成都与核仁有关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分组 处理 | 叶面光照强度 (μmol•m-2•s-1) | 温度(℃) | 净光合速率 (μmolCO2•m-2•s-1) | |
白天 | 夜晚 | |||
对照(正常条件) | 136 | 26~28 | 14~15 | 8.12 |
1 | 64 | 21~23 | 8~10 | 6.01 |
2 | 64 | 15~20 | 5~6 | 5.03 |
3 | 44 | 21~23 | 8~10 | 5.98 |
4 | 44 | 15~20 | 5~6 | 4.57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当叶肉细胞开始光合作用时叶片上浮 | |
B. | 提供光照后,叶绿体中的$\frac{ATP}{ADP}$比值下降 | |
C. | b组光合作用速率低于a组 | |
D. | d组由于叶肉细胞失水,导致代谢速率下降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