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以实验动物蛙为材料,开展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要求与说明: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反射弧分析的实验及有关问题如下:为验证脊蛙屈腿反射(属于屈反射)的反射弧是完整的,实验思路是用1%H2SO4溶液刺激蛙一侧后肢的趾尖,出现屈腿,说明反射弧完整。验证刺激感受器与产生屈腿不是同时发生的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刺激感受器与产生屈腿不是同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若某反射从刺激感受器到效应器出现反应的时间比屈腿反射的长,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5%H2SO4溶液刺激蛙一侧后肢的趾尖后,再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趾尖,没有观察到屈腿,其原因是___________。
(2)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的细胞内Na+浓度均低于细胞外,K+浓度均高于细胞外,但这两种细胞内的Na+浓度不同,K+浓度也不同。实验证明蛙下肢的一条肌肉直接与该肌肉相连的神经接触,引起该肌肉收缩,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若取上述一段神经,用某种药物处理阻断了Na+通道,然后刺激该神经,其动作电位将___________。
(3)将蛙坐骨神经纤维置于生理溶液中,测得其静息膜电位为–70mv。若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溶液中的K+浓度,并测量膜电位变化。预测实验结果(坐标曲线图形式表示实验结果)。___________。
【答案】用l%H2SO4溶液剌激该蛙一侧后肢的趾尖,测定刺激感受器开始到出现屈腿的时间,有时间差,说明不是同时发生的 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需要时间 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需要时间 组成该反射弧的神经元级数比屈腿反射的多 感受器受损 神经和肌肉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存在电位差 无法产生
【解析】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过程
①静息状态时,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外流(导致膜外阳离子多),产生外正内负的膜电位。
②兴奋时,Na+通道打开,K+通道关闭,Na+内流(导致膜内阳离子多)产生内正外负的膜电位变化。
③神经元的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存在电势差而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又刺激临近未兴奋部位产生一次兴奋。
2、兴奋传递的过程
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使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产生一次膜电位的变化。
(1)要验证刺激感受器与产生屈腿不是同时,可测定刺激感受器(1%H2SO4溶液剌激该蛙一侧后肢的趾尖)到效应器出现反应(屈腿)的时间,有时间差说明不是同时发生。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而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通过突触的传递,传递速度相对较慢,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需要时间。因此,从刺激感受器与产生屈腿存在时间差。由上一个问题的分析可知,组成反射弧的神经元数量越多,兴奋传递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因此,根据“若某反射从刺激感受器到效应器出现反应的时间比屈腿反射的长”可推测该反射的反射弧的神经元级数比屈腿反射的多。提高H2SO4溶液的浓度,再恢复H2SO4溶液的浓度,不再出现屈腿现象,可推测感受器受损。
(2)由“这两种细胞内的Na+浓度不同,K+浓度也不同”可知,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间存在电位差。用药物处理阻断了Na+通道,刺激该神经时,Na+通道无法打开,阻断了Na+内流,因此无法产生动作电位。
(3)静息状态时,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外流(导致膜外阳离子多),产生外正内负的膜电位。若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溶液中的K+浓度,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减小,K+外流减少,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减少。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发现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三位科学家荣获了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如图为细胞通过形成囊泡运输物质的过程及局部放大示意图,图中的①~⑤表示不同的细胞结构。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囊泡X由[]______经“出芽”形成,到达[]______并与之融合成为其一部分。体现了细胞膜结构的______性。
(2)在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过程中需要线粒体为之提供______。若囊泡Y内“货物”为水解酶,由此推测结构[⑤]是______。
(3)据局部放大图可以推测,囊泡能精确地将细胞“货物”运送并分泌到细胞外是因为______。
(4)细胞通过形成囊泡运输物质这一过程的控制中心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小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换为丙时,应选用③,同时提升镜筒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的调节顺序是: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
A. 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 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 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 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1表示某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图2表示该生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象;图3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的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目。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CD段变化发生在_________期,基因突变发生在________段。
(2)图2中,甲、乙、丙、丁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有_________;称为初级精母细胞的有________。丁细胞中染色体的互换区段内同一位点上的基因_________(填“相同”、“不相同”或“不一定相同”).丙细胞中含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乙细胞处于图1中的 ________段,对应于图3中的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