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中国古代茶农颇具智慧,能制作出一种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的绿叶红镶边的半发酵茶--乌龙茶.为了解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和原理,某兴趣小组上网查找资料得知:
①茶树的叶肉细胞内含有一种叫茶多酚的植物碱,可以在茶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氧化的茶多酚使茶叶变红. 
②乌龙茶的制作工艺: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最关键的便是做青阶段,将萎凋后的茶叶置于摇青机中摇动,叶片互相碰撞,擦伤叶缘细胞,从而促进酶促氧化作用.叶缘细胞的破坏,发生轻度氧化,叶片边缘呈现红色.叶片中央部分,叶色由暗绿转变为黄绿,即出现“绿叶红镶边”.
请结合你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茶多酚最可能存在于植物细胞的
 
 中,茶多酚氧化酶最可能存在于
 
(以上两空均填细胞结构),做青过程中边缘细胞擦伤,有利于茶多酚与茶多酚氧化酶的充分接触.
(2)在做青时,需将温度控制在30~40℃范围内,其原理是
 
,从而使茶叶边缘部分发生轻度氧化.
(3)在炒青过程中,是迅速将温度提高到70℃左右,目的是
 
,从而保持茶叶中部茶多酚不被氧化;从乌龙茶制作工艺和效果来推测70℃温度会导致
 
 (填“全部”或“部分”)叶绿素的破坏.
(4)某兴趣小组了解到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和原理之后,想通过实验探究茶多酚氧化酶的最适温度是多少?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取生长状况良好的新鲜茶叶120片,随机分成
 
 组,每组叶片数目相同;
②预设实验温度依次为30℃、32℃、34℃、36℃、38℃、40℃;
③将各组新鲜茶叶放入预设温度的恒温箱中,保温1小时;
④观察并统计茶叶变成红色比例.
该实验小组设置的各个实验组之间互为
 
 实验.该实验小组在保温1小时后观察发现,各实验组茶叶颜色均为绿色,并无差异.经讨论分析,其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a、
 

b、
 
考点: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专题: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1)植物细胞中有机酸和生物碱及其他色素分子等均存在于液泡中,酶一般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因为细胞质基质是代谢的主要场所,所以茶多酚氧化酶应最可能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
(2)茶多酚氧化酶在30~40℃温度范围内活性最高,催化茶多酚充分氧化,从而使茶叶边缘部分发生轻度氧化.
(3)温度影响酶的活性,温度过高酶变性失活,过低酶活性受到抑制,乌龙茶制作工艺和效果来看其中还含有叶绿素,所以只能是部分破坏了;
(4)不同的温度下茶的制作是相互对照实验,看哪个温度下制作最好,由于各组的茶均为绿色,说明叶绿素没有被破坏,可能是实验时间过短,或新鲜叶片未擦伤,导致酶没有释放出来.
故答案为:
(1)液泡  细胞质基质  
(2)茶多酚氧化酶在此温度范围内活性最高,催化茶多酚充分氧化
(3)通过高温使茶多酚氧化酶变性失活   部分  
(4)6    对比(或对照)  a、反应时间太短   b、新鲜叶片未擦伤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结构、酶活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的知识要点、获取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三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兰克波恩(Elizabeth H.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以及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共同获得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发现了由染色体根冠制造的端粒酶(telomerase),这种染色体的自然脱落物将引发衰老和癌症.下列有关染色体、细胞衰老及癌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生物的细胞里,染色体总是成对出现的
B、衰老的细胞细胞核体积减小,细胞核的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C、经常食用烟熏制品易导致细胞的癌变
D、癌症的发生与个人的身心状况无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为有关种群增长的模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型曲线
B、在实验室中培养大肠杆菌,培养初期细菌种群可能以“J”型曲线增长
C、随着时间的推移,“S”型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
D、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为人体某局部组织中,部分代谢及相互关系示意图,A→E表示物质,请据图回答:

(1)图中B→氨基酸的过程称为
 
.A→E所表示的物质中,处于糖、脂、蛋白质相互转化枢纽的是物质[
 
]
 

(2)当人体长时间剧烈运动时,产生的物质E大量进入血液后,此时参与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物质主要有
 
(答两种).
(3)若此细胞为肝细胞,当甘油三酯来源过多时,肝脏将多余的甘油三酯以
 
形式通过血液运输.
(4)物质B进入结构I后,经
 
过程,产生的
 
与物质C结合释放大量能量.
(5)对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供能的特点进行比较,人在饥饿时,图中物质[
 
]
 
的含量首先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①若这是肾小管细胞,则其所处的内环境是
 

②如果该细胞是浆细胞,则它最终来自于骨髓内的
 
,它的主要功能是合成
 
.若这是T细胞,则它的成熟场所是
 

③最新研究发现,如果去掉①中的某种蛋白,把该细胞置于10%的氯化钠溶液中,细胞形态没有变化,说明该蛋白质参与
 
(物质)运输.在人体内,
 
(激素)通过促进该种蛋白质的功能,在维持体内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④若此细胞是衰老细胞,则①的变化为
 

⑤若此细胞是癌细胞,则①的变化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甲型H1N1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中H是血凝素,而N是神经氨酸酶的缩写.H能特异性的与细胞膜结合,在细胞膜上打开一个通道,使得病毒能进入细胞.N就像一把刀,通过“水解”方式切断病毒和宿主细胞膜的最后联系,使病毒脱离寄主细胞.
(1)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蛋白质的不同又可分为H1到H15等15种亚型.下面的陈述中能够高度概括出蛋白质功能的是
 

A.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结构物质
B.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
C.收缩、运输、免疫等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D.调节细胞和生物体代谢的重要物质
(2)有关病毒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病毒无细胞结构,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
②病毒可侵入人体细胞,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作用是相对的.
③感染病毒后死亡者,体内不会产生特异性抗体.
④病毒的蛋白质具有保护病毒核酸、决定病毒抗原特异性等功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新病毒的出现是
 
的结果.甲型流感病毒含
 
种核苷酸.
(4)N合成的场所是
 
.请依据资料推测出血凝素作用于宿主细胞的成分是
 

(5)通常以治疗流感的喷雾式药剂“乐感清”,其作用原理就是抑制
 
的作用,使新的病毒无法脱离宿主细胞,从而抑制病情.使用“乐感清”后病毒是否发生了进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酶的最适温度与酶作用时间有关,作用时间长,则最适温度高;反之则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二倍体草莓(2N=14)幼苗若干,随机分组,每组30株,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幼芽,得到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的自变量是秋水仙素溶液浓度和处理时间
B、高倍镜下观察草莓根尖细胞的临时装片,发现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为14或28
C、诱导成功率的高低与处理天数成正比
D、用0.2%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草莓幼苗的幼芽1天,诱导成功率较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将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下列三种用18O标记的不同浓度的水溶液中:
①浓度略大于植物细胞液的食盐溶液;
②浓度略小于植物细胞液的食盐溶液;
③浓度等于植物细胞液的食盐溶液.
过一段时间,检测植物细胞内的水分子,一定含有的是(  )
A、①B、②C、③D、①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