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1.如图为某生物(基因型为AaBb)细胞分裂某时期的一个图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中基因位点2上是b,则基因位点4上通常是B
B.间期突变产生的新基因通常由该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传给后代
C.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都有A、a、B、b
D.该细胞中2与4为同源染色体,2与4上的基因遵循分离定律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生物(基因型为AaBb)细胞分裂某时期的一个图象,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均匀地移向两极,应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据此答题.

解答 解:A、2和4是复制关系,应该含有相同的基因,若图中基因位点2上是b,则基因位点4上通常是b,A错误;
B、图示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其产生的子细胞是体细胞,而体细胞突变一般不遗传给子代,B错误;
C、图示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其遗传物质经过复制后平均分配给两个子细胞,因此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都有A、a、B、b,C正确;
D、该细胞中2与4是间期复制形成的,不是同源染色体,因此2与4上的基因不遵循分离定律,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5秋•扬州期末)如图为叶绿体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关于其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是( )

A.吸收光能的色素主要分布在②上

B.水在光下分解发生在③上

C.光反应的产物有O2、[H]、ATP等

D.ATP中的化学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④中完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后,在大肠杆菌细胞内(  )
A.噬菌体的核酸含有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
B.部分mRNA中含有32P标记的核苷酸
C.连续复制n次后,子噬菌体中32P标记的占$\frac{1}{{2}^{n+1}}$
D.连续复制n次后,子噬菌体中含31P的DNA分子比例为1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一条染色体只含1个DNA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只存在染色体上
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D.基因控制性状都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存在着同源区段(Ⅱ)和非同源区段(Ⅰ、Ⅲ),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Ⅰ区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人群中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B.对于男性,Ⅱ区段上控制性状的基因型只有3种
C.Ⅲ区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人群中患病者全为男性
D.因X、Y互为非同源染色体,故人类基因组计划要对其分别测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下列甲图中曲线表示某生物的体细胞分裂过程及精子形成过程中每个细胞内某物质数量的变化;a、b、c、d、e分别表示分裂过程中某几个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示意图.乙图是该生物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 DNA含量变化的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曲线中①~③段可表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染色体数量变化.
(2)甲图a~e中与曲线②⑤位置相对应的细胞分别是e、b.
(3)细胞a、b、c、d、e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a、d、e,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是a、b、d.
(4)d细胞中有0个四分体.该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条.
(5)乙图中,ab段和cd段形成的原因分别是DNA分子复制(或染色体复制)和着丝点分裂.
(6)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乙图曲线的bc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在核膜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比较中,核膜独有的是(  )
A.物质交换的功能
B.双层膜结构
C.糖蛋白在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功能
D.附有多种大量的酶,有利于各种生化反应的顺利进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如甲为叶绿体结构模式图,图乙是从图甲中取出的部分结构放大图.

(1)图甲结构③是基粒,结构④是叶绿体基质,大大增大了叶绿体内膜面积的是图甲结构中的③(填数字),而线粒体是通过形成嵴来增大内膜面积.
(2)图乙结构除含有捕获光能的光合色素外,还有催化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的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某兴趣小组就“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开展了研究,操作如下:1月4日下午选取1、2、3号三只相同的泡菜坛,在每个坛中加入洗净的新鲜莲花菜0.6kg,再分别倒入等量煮沸并冷却的10%的盐水,将坛密封,置于同一环境中.封坛前进行第一次取样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后来定时测定,结果如图.

(1)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比色法,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2)实验中,盐水加热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再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
(3)在腌制过程中,坛中溶液量会增加,原因是外界溶液浓度过高使细胞渗透失水.
(4)图中数据表明,泡菜在腌制的第3天亚硝酸盐含量达到最大值,腌制到第10天以后再食用可以较好地避免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5)实验中三只坛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存在差异,最可能的原因是各坛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能存在差异.
(6)为了让实验数据更好地表明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对该实验所获得的3组数据应进行怎样的处理才更合理?先求平均值,再绘制一条曲线(将三个坛中每次测定的亚硝酸盐的含量分别记录,求出平均值,然后以日期为横坐标,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为纵坐标画出一条曲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