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8.在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中,先进行选择培养,再进行刚果红染色法筛选.先进行选择培养的目的是(  )
A.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B.除去杂菌,获得能分解纤维素的纯菌种
C.杀灭不需要的微生物
D.在形成的菌落上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种

分析 1、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的基本过程如下: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2、实验原理:
①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纤维素分解酶,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它们可以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可以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使微生物加以利用,故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
②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解答 解: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的基本过程如下: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其中选择培养的目的是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纤维素分解菌分离的实验步骤,并掌握各步骤的方法和目的,属于基础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江苏苏中三市(南通、扬州、泰州)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体细胞核移植制备转基因小鼠的流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此技术体现了ES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B.过程①可以采用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进行诱导

C.过程②需在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和动物血清

D.过程③应对代孕小鼠进行同期发情和免疫抑制处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现有某植物细胞甲(2N=20)和植物细胞乙(4N=100)通过植物体细胞融合形成植物细胞丙.下列有关植物细胞丙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含有120条染色体B.含有六个染色体组
C.每个染色体组都有20条染色体D.细胞丙培育成的植株理论上可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有一种牧草能够产生某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能够阻止取食这种牧草的鳞翅目昆虫分泌一种激素,其结果是使嗜食的幼虫迅速变态为成虫,从而减少了对牧草的危害,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种内互助B.种间斗争C.种间互助D.种内斗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关于卵子的发生叙述错误的是(  )
A.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在雌性动物排卵前后完成的
B.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在精卵结合前完成的
C.卵子的发生是在雌性动物的卵巢内完成的
D.哺乳动物卵泡的形成是出生前(即胎儿时期)完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如图表示生物体内的某种物质,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a包括C、H、O、N、P等元素.
(2)b的名称叫核苷酸,一分子的b是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的.
(3)可利用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d、e在细胞中的分布,物质d被甲基绿染成绿色,物质e被吡罗红染成红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10个初级卵母细胞和2个初级精母细胞,如果全部发育成熟,正常情况下,受精后最多能产生的新个体的数目是(  )
A.4 个B.5 个C.8 个D.10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如图是有关细胞分裂的三个图象,甲图是某二倍体(2n=6)高等植物根尖分生区的显微图片.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乙是某同学根据甲图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等特点而绘制的示意图,乙是否正确?为什么?不正确.细胞形态不对(甲图是高等植物细胞,而乙图表示动物细胞或低等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对.
(2)甲图中A、B两个细胞对应于丙图的时期分别是c、d(填小写字母).
(3)丙图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4)观察到的生长点细胞中,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原因是细胞分裂间期远长于细胞分裂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如表表示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所含有的总能量:根据表格中的内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能量(kJ)2.8×1091.2×1089.3×1072.7×106
A.甲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B.乙和丙是捕食关系
C.其中甲的营养级最高
D.这四个种群组成一条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