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8.最早完成体外DNA重组的科学家是(  )
A.伯格B.帕米特C.科恩D.博耶

分析 1972年,美国Stanford大学的P.Berg 等首次成功地实现了DNA的体外重组;1944年,肺炎链球菌被成功转化.1970年,大肠杆菌才被成功转化,得益于CaCl2的应用.1973年,Stanford大学的Cohen等成功地利用体外重组实现了细菌间性状的转移.据此答题.

解答 解: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科学家伯格领导的研究小组完成了世界上首次DNA分子体外重组.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了解基因工程的诞生过程,能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甲、乙、丙、丁四图分别表示某种生物(假定只含有两对染色体)的四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精细胞、卵细胞或极体.
(2)乙图表示有丝分裂中期.
(3)丙图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
(4)丁图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细胞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100多年前,位于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大峡谷北缘的卡巴森林是美国最美丽的森林之一,大约有1000多
只鹿生活在松林、云杉和冷杉林中,印第安人每到秋天就要狩猎这些鹿,他们的吃和穿全靠这些鹿.1906
年该森林被列为国家禁猎区,政府奖励捕杀狼、豹、山狗等肉食性野兽.这个方案初期非常成功,到1925
年鹿群增长到约1000000只,但是到了1930年鹿群下降到月25000只,到了1942年只剩下约8000只成活,
森林已经面目全非,取而代之的是那些鹿群不喜食的野草和灌木.
(1)人们在对鹿群种群密度调查时常采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对调查数据分析,100多年前鹿种群
数量变化还处于波动状态,而人为大量捕杀狼、豹、山狗等肉食性野兽后,鹿群数量大量增长后又急剧下
降,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森林(食物)几乎被吃光,种内斗争加剧.
(2)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而人类在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改变其速度和方向.
(3)事实告诉我们,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不是无限的.
(4)绘制鹿种群的能量去向示意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和灰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共同进化仅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
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C.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
D.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某严格自花传粉的二倍体植物(2n),野生型为红花,突变型为白花.研究人员围绕花色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花色控制基因及在染色体上的定位,进行了以下相关实验.请分析回答:
(1)在甲地的种群中,该植物出现一株白花突变.让白花植株自交,若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全为白花植株)说明该突变型为纯合体.将该白花植株与野生型杂交,若子一代为红花植株,子二代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比为3:1,出现该结果的条件是:①红花和白花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基因完全显性;②配子具有 相同成活率及受精能力并能随机结合;③受精卵的发育能力及各基因型植株存活率相同.
(2)在乙地的种群中,该植物也出现了一株白花突变且和甲地的白花突变同为隐性突变.为确定甲、乙两地的白花突变是否由相同的等位基因控制,可将甲、乙两地的白花突变变型植株杂交,当子一代表现型为红花植株时,可确定两地的白花突变由不同的等位基因控制;若子二代中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植株:白花植株=9:7或红花植株:白花植株=1:1时,可确定白花突变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
(3)缺体(2n-1)可用于基因的染色体定位.人工构建该种植物的缺体系(红花)应有n种缺体.若白花由一对隐性突变基因控制,将白花突变植株与该种植物缺体系中的全部缺体分别杂交,留种并单独种植,当子代出现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植株:白花植株=1:1时,可将白花突变基因定位于该缺体所缺少的染色体.
(4)三体(2n+1)也可用于基因的染色体定位.若白花由一对隐性突变基因控制,将白花突变植株与三体系(红花纯合)中全部三体分别杂交,留种并单独种植,当子二代出现表现型 及比例为红花植株:白花植株=31:5时,可将白花突变基因定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膜包括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
B.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都很相似
C.液泡膜不厲于生物膜
D.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关于tRNA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一个tRNA上有一个反密码子B.一个tRNA上有一个密码子
C.tRNA分子中含有U碱基而不含T碱基D.tRNA分子中也存在碱基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IP10是人体某些细胞中表达的细胞因子,为探究IP10对肿瘤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科学家进行了有关研究.请分析回答:

(1)在机体抗肿瘤过程中,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均发挥一定作用,细胞免疫过程中主要的效应细胞是效应T细胞.
(2)获取IP10基因,构建重组质粒并导入乳腺肿瘤细胞,筛选成功表达IP10的细胞命名为IP10细胞,将IP10细胞、乳腺肿瘤细胞和导入空质粒的乳腺肿瘤细胞分别在体外培养,定期取样、计数并绘制生长曲线,结果如图1,再将三种细胞分别接种于健康小鼠乳腺部位皮下,观察小鼠肿瘤生长状况,结果如图2.
①绘制生长曲线时,对肿瘤细胞进行计数需要使用ac.
a.血细胞计数板  b.固体平板培养基  c.显微镜  d.涂布器
②测定导入空质粒的乳腺肿瘤细胞的生长曲线的目的是:排除导入的空质粒对乳腺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③据图分析,导入IP10基因对体外培养的乳腺肿瘤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对体内肿瘤的生长有明显的
抑制作用.
(3)为进一步探究IP10对肿瘤免疫的作用机理,从前面接种了三种不同细胞的小鼠体内分离得到脾脏淋巴细胞和肿瘤内淋巴细胞,分别加入灭活的乳腺肿瘤细胞作为抗原,适宜条件下培养到54h时,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继续培养18h后,收获细胞并检测其放射性,结果如图3所示.
①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目的是:标记的增殖细胞.
②对照组细胞的处理是:除不加入灭活的乳腺肿瘤细胞外,其他处理与实验组相同.
③实验结果说明:IP10能促进脾脏淋巴细胞和肿瘤内淋巴细胞的增殖,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图中,图B为A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染色体图象,图B所示的染色体图象应属于什么分裂时期?(  )
A.前期B.中期C.后期D.末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